根據市場資訊和輪胎行業的專家分析,預計自2025年起,國內輪胎廠基本將停止進一步的產能擴張計劃。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成本差異、項目投產周期、經濟環境和消費趨勢變化和產能現狀等因素。
大廠由于規模效應和更嚴格的質量控制,模具成本相對較高;而小廠則可能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強競爭力。輪胎大廠對于特定規格的輪胎(如205/55R16)的模具成本通常在75,000到80,000元之間,而小型輪胎制造商可能會將成本壓低至72,000元以增強競爭力。
輪胎行業的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一個新的輪胎生產項目從立項到實際投產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耐心和資金實力來支持長期的投資和發展。
國產輪胎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主要是在搶占世界排名5至10位(按銷售額計算)腰部輪胎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像米其林這樣的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定,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企業在品牌、技術、質量等方面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能夠抵御市場波動。
近期的經濟環境并不樂觀,輪胎消費呈現出明顯的降級趨勢。消費者在購買輪胎時更加注重性價比,而非單純追求品牌或高端產品。
截止到2024年上半年,國內輪胎廠普遍已完成最新一輪的擴產,目前市場較為飽和。輪胎行業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快速擴張,但市場需求并未同步增長,導致市場供需關系趨于緊張。
小邦說
預計從2025年開始,國內輪胎廠將基本不再進行新的產能擴張。這意味著輪胎行業將進入一個調整期,未來的增長將更多依賴于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而非簡單的規模擴大。同時,這也可能意味著行業內競爭格局的變化,以及對現有產能利用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