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戲劇性的是,這場危機反而撕開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輪胎的認知裂縫:原來自己不看好的國產輪胎,竟是歐美市場瘋搶的“Made in China輪胎”。
我們在留言里發現就有人問:輪胎為何不能出口轉內銷,造福中國人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輪胎出口轉內銷是否可行。
輪胎能“出口轉內銷”嗎?
首先,從產品品質上,國產輪胎在國外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玲瓏輪胎的SPORT MASTER e系列通過歐洲輪胎標準最高等級“3A級”認證,森麒麟為德國大眾定制冬季胎。
就一些相關 報道數據來看,英國《Tyres & Accessories》調查顯示,50%英國車主首選中國輪胎;中國輪胎在巴基斯坦市場占據了高達85%的份額;中國輪胎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從4%增加到23%。
一些國外經銷商甚至來國內“搶”輪胎訂單。
甚至芬蘭的一家輪胎咨詢公司Black Donuts Engineering(BDE)呼吁中國輪胎“重視歐洲市場”。
其次,國產輪胎在價格上非常有優勢。
根據《2024輪胎消費白皮書》數據,國產輪胎平均售價僅僅是外資品牌的1/2(380元vs770元)。
當然,中國輪胎的便宜并不等于質量差。 近幾年,中國輪胎企業賺的海外錢,正在反哺技術研發,很多品牌已經推出了能和國際大牌品牌媲美的中高端系列,比如中策橡膠的1號系列、賽輪的液體黃金輪胎系列、玲瓏的大師系列等。
最后,國家政策是支持輪胎企業出口轉內銷的。
近期商務部推動的“內外貿一體化”政策為外貿企業提供了稅收減免、金融信貸支持、資質互認等便利;
比如:監管總局將對于按照國外標準生產的、達到我國相關產品標準要求的出口轉內銷產品,為企業開辟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3C認證)的‘綠色通道’。
這樣的政策有利于專注國外市場銷售,沒有取得沒有”3C“標識的輪胎企業。
此外,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下,京東、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等平臺也為外貿商品開辟“出口轉內銷專區”,并提供了流量傾斜。
“出口轉內銷”
是紅海?還是藍海?
但從另一方面說,面對出口的重重困境,轉內銷看似是一條“光明大道(參數丨圖片)”,但現實卻滿是荊棘,需要克服四大難關:
一,國內輪胎 早已是一片“紅海”,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同時,國內輪胎需求也面臨下滑趨勢。
F6大數據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汽車后市場行情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輪胎銷量下降了16%。
可以想象,一旦中國輪胎企業大量轉向內銷,市場競爭必將更加慘烈。
二、很多輪胎企業的產品線是根據出口市場的標準和銷售地的行駛環境設定的。
而出口轉內銷,就會涉及一個出口產品是否適合國內路況和消費者的駕駛習慣的問題,需要廠家在輪胎花紋和配方上進一步優化。
三, 外貿輪胎企業出口依賴B2B模式,而內銷需搭建B2C渠道(如經銷商網絡、線上銷售網絡),成本高昂且周期長。
同時,國外客戶的訂單量和定位相對明確,國內市場則更分散,也需要外貿企業不斷適應。
四、在營銷端, 外貿輪胎企業能否將歐盟ECE、美國DOT、中東GCC等出口認證符號轉化為消費者易懂的“信任標簽”,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因此,出口轉內銷從來不是簡單的渠道切換,而像是一場認知革命。
當外貿企業學會用國際標準給自己“鍍金”,用出口品質講新故事,把歐盟認證、海外市占率、配套車企名單這些硬核資產,轉化為消費者看得懂、信得過、買得爽的體驗, 或將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找到新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