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震驚的是,在廣州某些區域,輪胎急送單條利潤空間甚至被壓縮到5元以內。
這個利潤真不如去送外賣,數據顯示,一線城市京東外賣基礎單價為8-10元,在午晚高峰、惡劣天氣等時段,配送費還會額外加價1-3元。
也就是說,經銷商的單條輪胎配送的利潤空間和一線城市的外賣騎手相當,甚至某些區域還不如送外賣的利潤。
看到這里,我才認識到,為什么輪胎經銷商們不愿意去做前置倉了,一次性投資150-200萬,辛辛苦苦建好前置倉,原本想著通過效率和服務建立競爭力,卻發現還是擺脫不了低價競爭的境況。
擱誰誰受的了啊!有這一二百萬放在銀行吃利息,然后自己去跑外賣,不比這省心、省力、還掙得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前置倉還有“錢”途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利潤低的根源在于廠家不合理的銷售政策。
很多輪胎廠家還在用“以產定銷”的模式,當輪胎廠家產能過剩時,給經銷商的任務也越來越高。
當行業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戰-渠道壓榨”的惡性循環時,渠道商成為最脆弱環節:經銷商被迫接受“任務壓貨”,庫存貶值風險與資金鏈壓力與日俱增。也只能低價傾銷,甚至串貨,所有行業同行被迫接受價格戰。
尤其是一些價格透明,管控還比較松的大牌輪胎,單價極高,利潤卻極低。
其次,更致命的,是平臺經濟對傳統渠道的降維打擊。
電商價格透明,徹底打破信息壁壘,門店和消費者可以輕松比價到具體花紋的報價,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價格競爭。
同時,電商巨頭直營前置倉,繞過傳統層級分銷,進一步壓縮中間利潤。
這種信息對稱性讓經銷商的"區域保護價"形同虛設,當門店老板拿著電商截圖來壓價,不降價就流失客戶,經銷商被迫和電商平臺打起價格戰。
最后,串貨亂象加劇了價格崩盤
為搶占存量市場,串貨成為“毒瘤”。部分經銷商為完成任務,得到廠家的返利,以低于成本價跨區拋貨,導致當地該產品的價格體系崩潰,當地經銷商也不得不跨區串貨。
更有一些實力強勁的經銷商,刻意打壓價格,虧損賣輪胎,導致當地小經銷商虧損嚴重。一位輪胎老板在評論區留言:“區域大老板拿出來1000萬賠,小代理商賠不起。”
利潤觸底直接引發渠道崩塌,前置倉模式首當其沖。這種本應提升效率的創新模式,在惡性競爭中卻淪為價格戰的前線陣地。
受困于前置倉投資大、風險大、收益小的矛盾現狀,部分經銷商選擇“用腳投票”,2025年直接取消了前置倉計劃。相關文章鏈接為:
但完全放棄前置倉并非答案,關鍵在于重構成本結構與價值鏈條:
1、選品策略:鎖定價格保護品牌
優先合作具備嚴格區域價格管控、嚴格實施"價格紀律"的大牌輪胎。同時,也可引入小品牌或定制化產品,利用價格不透明性提升毛利。
2、盡可能的降本增效
借鑒沃爾瑪“門店即配送中心”模式,將核心門店轉化為區域樞紐,既服務終端車主,又向周邊門店供貨。
也可將輪胎前置倉升級為“汽服裝配中心”,整合機油、剎車片、濾清器等高頻耗材,通過打包配送提升單值。借助社會化倉庫或共享倉庫平臺,降低倉儲費用。
結語:行業的生死選擇題
當18寸輪胎急送的利潤不如一份外賣,這場“慢性自殺”已敲響警鐘。經銷商必須清醒認知:低價競爭沒有贏家,唯有跳出“搬運-壓價-倒閉”的死循環,通過選品優化、模式升級和生態重構,經銷商仍可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