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乳的濃度、相對密度、粘度、PH值和表面張力等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①濃度——膠乳的濃度通常用干膠含量和總固形物含量來表示。干膠含量是指膠乳中能被酸凝固出來的干物質的質量與膠乳質量之比。總固形物含量是指膠乳直接加熱烘干后所得的干物質的質量與膠乳質量之比。同一膠乳的干膠含量在數值上總是低于總固形物含量。干膠含量與總固形物含量的比值稱為干總比,干總比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隨橡膠樹品系及外界重要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通常變動范圍在0.90-0.94之間。同一膠乳的總固形物含量與干膠含量之差值稱為非橡膠固體含量。其數值也可間接反映膠乳非膠組分含量的高低。鮮膠乳的干膠含量因膠樹的品系、樹齡、季節、割膠強度、化學刺激等不同而不同,通常在20%-40%之間。
②相對密度——膠乳的相對密度是指在一定溫度下膠乳的密度與純水的密度之比。組成膠乳的各種物質的相對密度是不相同的,因此,膠乳的相對密度實際上是膠乳中各種物質相對密度的平均值。鮮膠乳的相對密度在0.97~0.985之間。據測定,橡膠的平均相對密度為0.914,乳清的平均相對密度為1.02。由于橡膠的相對密度比乳清的小,因此,膠乳的干膠含量愈高,則其相對密度也愈小。離心濃縮膠乳的生產,就是利用橡膠和乳清相對密度的差別通過離心機將膠粒與大部分乳清分開,從而使膠乳得到濃縮的。
③ 粘度——粘度就是流體粘滯性的量度,其實質是流體分子間發生相對運動時由于分子間內磨擦而產生的力。粘度的單位是Pa•S。在外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流體的粘度愈小,則流動性愈好,流動愈快。膠乳是一種流體,可以自由流動。膠乳粘度的大小,與膠乳的組成、濃度、溫度和保存條件有關。通常膠乳的干膠含量愈高,粘度也愈高,當干膠含量達50%以上時,粘度會急劇增加。膠乳的粘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分離黃色體后,膠乳的粘度就下降;膠乳加氨保存后粘度明顯降低;當膠乳開始腐敗變質時,因黃色體首先附聚,膠乳的粘度便逐漸升高。因此,粘度是衡量膠乳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標志。
④ 表面張力——液體表面的分子因受到周圍不平衡的分子吸引力,故有被液體內部分子牽引向內的趨勢,使液體的表面收縮至最小面積,這種使液面收縮并沿著液面的力,叫做液體的表面張力。表面張力的方向總是跟液面相切的。表面張力就是量度液體表面收縮的力,它的定義是液面切線上每單位長度的作用力,單位是N/m。膠乳中因含有大量能降低表面張力的表面活性物質,如蛋白質、磷脂、脂肪酸等,所以膠乳的表面張力比水低,一般為38—40mN/m,純水的表面張力為72 mN/m。由于膠乳表面張力低,所以一般比較容易潤濕親水表面,如棉織物、纖維物質、皮革等。但在實際應用時還需加入某些表面活性物質,以進一步降低膠乳的表面張力,提高其潤濕性能。
⑤PH值——膠乳的PH值對其穩定性有很大影響。剛從膠樹采集到的鮮膠乳略顯堿性,PH值為7.2左右,若不及時加入保存劑,由于細菌和酶的分解作用,膠乳中產生酸,PH值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最后自然凝固。膠乳凝固的PH值為4.5—4.8。在生產上控制膠乳凝固時,最好采用控制PH值凝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