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橡膠工業層面上的大循環機制已經形成
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橡膠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從根本上減輕廢橡膠污染環境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企業內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稱為“小循環”;二是一定區域內的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這是“中循環”;三是社會層面的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這叫作“大循環”。廢橡膠綜合利用就屬于社會層面的資源大循環。中國橡膠工業層面上的大循環機制已經形成。2005年8月在南京,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下屬的輪胎分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技術經濟委員會聯手召開了輪胎科學發展和貫徹循環經濟研討會,是良好的開端。形式上采取共享資源, 輪胎、力車胎、膠管膠帶、膠鞋生產企業和廢橡膠利用企業共生耦合,利益共享,互相通報需求和技術信息。生產企業在采用原生資源時盡可能采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積極滿足生產企業的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我國再生橡膠和硫化橡膠粉的品質。
整合產業鏈,推動行業技術創新。從長遠看,推動行業發展是技術創新。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幾年來發展較快,但技術創新不能同步。技術創新已成為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的繼續發展的首要任務。在中國橡膠工業層面上的大循環機制下,正以高溫動態脫硫法生產再生橡膠、常溫法生產硫化橡膠粉廣泛應用于改性瀝青為切入點,全面推動再生橡膠和硫化橡膠粉生產的技術創新,加強產業鏈條整合,促進為生產再生橡膠、硫化橡膠粉的機械裝備和應用環保型助劑的發展,整體聯動,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代價,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節能高效型的工裝設備已在四川和江蘇制造,已經投入市場。
2 我國廢橡膠資源利用率在65%左右, 廢舊輪胎已經成為緊缺的資源
廢橡膠中主要是廢舊輪胎,還包括非輪胎類廢舊橡膠制品以及橡膠制品生產中產生的邊角余料及廢品。2004年我國廢舊橡膠產生量約272.0萬噸,輪胎類占55%,非輪胎類占41%,工廠廢料占4%。2004年,我國由廢橡膠(包括廢舊輪胎,以下同)生產的再生橡膠130萬噸,硫化橡膠粉22萬噸,總產值達40億元,包括其它形式的利用,我國我國廢橡膠資源利用率在65%左右,廢舊輪胎利用率(包括輪胎翻新)達到75%,與國外雖然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我國,廢舊輪胎已經成為緊缺的資源。
3 再生橡膠現在仍然是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的主導產品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對行業58家再生膠、膠粉企業抽樣調查,2005年1-6月份總產量為262418.3噸,總銷售量 255460.4噸,產品銷售率為97.37% ;其中再生橡膠產量為233275.85噸,膠粉產量為29142.45噸,再生橡膠與膠粉產量為8:1;出口交貨值3412.5萬元,約為1萬噸再生橡膠,出口的潛力也很大。再生橡膠是橡膠工業的主要原料之一,它不僅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且有較好的物理機械性能。并根據其橡膠烴和它特有的合成橡膠成份的恢復含量來分別替代部份天然膠和合成橡膠。我國目前已經可以根據廢橡膠的橡膠烴和它特有的合成橡膠成份不同分類,分別生產出輪胎再生膠、膠鞋再生膠、雜品再生膠、淺色再生膠、彩色再生膠、無臭味再生膠、乳膠再生膠、丁基再生膠、丁腈再生膠和三元乙丙再生膠等多種類型再生橡膠,替代不同類型的橡膠用來滿足橡膠工業的需要。再生膠產品的多樣化、系列化,環保化,也滿足了市場的需求。我國再生橡膠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4 擴大循環層面,硫化橡膠粉應用領域正在拓寬
我國硫化橡膠粉與再生橡膠產量之比越來越小,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我國輪胎子午化的擴大,膠粉的產生量也隨之越來越大。中國橡膠工業循環經濟的循環圈應該逾越行業的限制,向跨行業去發展。主動爭取交通、市政部門的支持。
我國目前膠粉的用途主要有三個方面:利用廢舊雜膠制作出的精細膠粉被大量的應用到防水卷材的生產,廢舊輪胎制作的膠粉被批量的應用到橡膠制品及輪胎的生產,嘗試著引進國外的技術將廢舊輪胎膠粉應用到公路鋪設領域中。
2001年,南京東浩膠粉有限公司作為全國唯一一家企業參與了由國家計委立項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牽頭組織的“橡膠粉改性瀝青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及研究”的科研項目工作,開展了膠粉在公路鋪設工程應用領域的系統研究工作,先后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和實驗應用工作,在此期間,交通部安排鋪設了大量的試驗路段,精細膠粉在路面改性瀝青的應用技術已歷經2-3年時間的路面試驗考核,研究課題組和試驗施工單位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取得了成功。交通部公路所在北京主辦了國際橡膠粉改性瀝青學術研討會,廣東、山東、河北、四川、貴州等地修筑了試驗路段,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方也在積極組織應用。
5 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三廢”排放處置技術日趨成熟
廢橡膠綜合利用本身就是消除“黑色污染”的環保措施。從“動態脫硫法”生產再生橡膠的粉碎、脫硫、煉膠三大過程看,“三廢”排放及環境治理主要也是三個部分,即橡膠粉碎車間的粉塵治理、脫硫車間的尾氣排放及凈化處理、脫硫煉膠車間的硫化煙氣處理。
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企業把動態脫硫罐高壓氣體排放作為有組織排放,把絨細纖維、精煉機硫化煙氣和動態脫硫罐卸料時硫化煙氣作為無組織排放。有組織排放主要是對硫化氫氣體干擾廠區外環境進行控制;無組織排放主要是對廠區內的清潔化生產和職工的勞動保護提供保障。
廢橡膠綜合利用產業一定要“向環保進軍”。昆明鳳凰橡膠有限公司“生物法”和江西省國燕橡膠有限公司“物理法”的再生橡膠生產尾氣凈化技術和裝備得到推廣。截止2004年10月,全國已有30多家再生膠生產企業與江西省國燕橡膠有限公司合作,對尾氣凈化、粉塵回收生產進程中產生的煙氣吸收,進行了全面系統性的改造,改造后的再生膠車間和膠粉車間各項環境要求達到國家標準;行業內5000噸以上的企業或部份采用“國燕技術”,或自行設計改造,二次污染得到了治理,環境得到了基本凈化。2005年7月份,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又推出《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安全環保清潔生產自律標準》,并表彰了14家安全 、環保、清潔生產先進企業。
6 我國擁有自主開發的廢橡膠綜合利用支撐技術
(1)廢橡膠動態脫硫新工藝再生膠生產技術
在再生橡膠行業發展面臨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1990年,原化工部橡膠司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根據對國外再生橡膠工藝的考察結果,并結合國內的生產現狀,果斷決定由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再生膠分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的前身),組織開展“廢橡膠動態脫硫新工藝技術”的攻關試驗,由當時的合肥環球橡膠總廠、沈陽再生膠總廠和天津再生膠廠共同承擔。經過3年多的攻關,“廢橡膠動態脫硫新工藝技術”終于研制成功,并于1994年通過了原化工部科技鑒定,該項目主要由膠粉快速攪拌機、動態脫硫罐、載熱體燃煤爐和尾氣凈化裝置組成,其中載熱體燃煤爐采用導熱油為介質,不但滿足了生產需要,還可節約能源1/3。原化工部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隨即向國內外推廣,“廢橡膠動態脫硫新工藝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國落后的、污染嚴重的再生膠生產工藝,推動了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的再次發展,同時,這項技術還走出了國門,為世界廢橡膠綜合利用事業也作出了貢獻。
由“廢橡膠動態脫硫新工藝技術”派生出來的如南通橡膠有限公司的《丁基橡膠高溫連續再生技術》,是合成廢舊橡膠的再生利用新工藝等,也成為新的支撐技術之一。
(2)常溫法的精細膠粉生產設備和技術
膠粉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由于其在生產過程雖然利用廢舊輪胎作為生產原料,但其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任何廢氣、廢水及固廢的直接排放,分離的鋼絲和纖維可以二次回收利用,粉塵可以治理,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是解決黑色污染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國內有多家企業從國外引進了多條液氮冷凍法膠粉生產線,但效果不好。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國內的一些設備生產商先后開發出了常溫法的精細膠粉生產設備,膠粉的制造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備了批量生產精細膠粉的能力,國內也涌現出了一批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專業膠粉生產企業。江陰臺聯超細膠粉廠是國內第一家從事常溫精細膠粉設備的研制生產的,1996年即通過了江蘇省鑒定,其XZ-300型常溫超細橡膠粉碎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此前后,國內多家企業在廢橡膠粉碎尤其在廢鋼絲胎常溫粉碎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例如,浙江綠環橡膠粉工程公司、大連三寰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四川亞西橡塑機器有限公司、四川樂山亞聯機械有限公司、四川雙流天利民橡膠有限公司、常州三橡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都先后研制出各具特色的膠粉粉碎機械。
7 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遭遇資源緊缺的瓶頸
現階段廢橡膠,特別是廢舊輪胎遭遇資源緊缺的瓶頸。輪胎翻新企業反映找不到可供翻胎的胎體,再生膠生產企業反映缺少廢斜交輪胎,膠粉生產企業反映沒有廢子午輪胎。問題的癥結在于遭遇“一土三小”干擾。“一土三小”就是利用廢舊輪胎土法煉油以及小膠粉廠、小再生膠廠、小翻胎廠的盲目發展。“三小”的盲目投產和“一土”猖獗,分流乃至吞噬了大量的廢舊輪胎。 “一土三小”中,利用廢舊輪胎,特別是廢舊鋼絲子午胎土法煉油,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又是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從火口奪回廢舊輪胎資源,堅決打擊利用廢舊輪胎土法煉油已是刻不容緩,行業內的呼聲十分強烈。
8 我國廢橡膠綜合利用企業稅賦沉重
1994年實行稅制改革前,輪胎翻新企業只上交3-5%的產品稅,再生橡膠、硫化橡膠粉上交5%的產品稅,稅改后,廢舊輪胎加工企業享受不到回收企業免交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由于廢舊輪胎從民間收購,小規模納稅人沒有增值稅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實際上造成了重復征稅,使加工企業稅賦增加了一倍,使本來微利的行業出現生存困難,有些企業勉強維持,有些企業瀕臨破產。
——橡膠工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