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方對我國入世后表現的評價
世貿總干事素帕猜認為,中國在加入WTO后的轉型期表現出色,政府透明度逐年增加,為外國零售企業和金融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他同時希望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做出更大努力。他還贊揚中國積極參與世貿組織的農業談判,為談判取得進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威爾士第一部長(相當于內閣部長)莫洛蒂在評價說:中國加入WTO后的表現“像奧運冠軍劉翔在百米跨欄上的優異表現一樣,中國對履行加入WTO承諾認真、負責任的態度,讓我感到驚訝和鼓舞,中國在加加入WTO界貿易組織的頭兩年多里做得非常好”。
世界貿易組織發言人凱斯·克羅韋爾中國的表現充分肯定的說:“中國加入WTO后表現出色。”他又說:“中國的出色表現給世貿組織所有成員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世貿組織許多協議是經過50多年的多邊談判才達成的,而中國很快就履行了。例如《信息技術協議》,中國在加入WTO不久就加入了;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國則在加入WTO之時就開始遵守了。”他還高度評價了中國在推動“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他說:“中國代表在談判中會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們同時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靈活性、發揮了領導作用。此外,他們還切實關注如何鞏固多邊貿易體制及世貿組織,愿意通過不斷完善貿易規則來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前不久也指出:我國“全面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吸收外資保持了良好的態勢”。近年來,中國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規范政府行為,更加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大了保護知識產權力度。目前外商對華實際投資累計超過5398億美元。
二、入世三年來石化橡膠行業總結
中國經濟在加入WTO三年以來,總體上過渡平穩,但嚴峻的挑戰還在后面。隨著履行承諾進程的深入和過渡期的結束,加入WTO所帶來的影響會逐漸加深,后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更復雜、要求更高。專家指出,應對工作的基礎是盡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競爭力。當前重要的一點,是要加緊研究重點敏感行業的應對之策,運用符合WTO規則的手段,主動防范貿易保護主義,切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有備才能防患。
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三年是國內包括石油和化學工業在內的大部分產業保護期的一個臨界點,中國加入WTO將進入關鍵過渡期。隨著中國加入WTO承諾分階段兌現,國內產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將愈加開放,來自境外的競爭壓力也愈大。我們的企業必須未雨綢繆,有所準備。
1、加入WTO沖擊沒有預想的嚴重
中國加入WTO前,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即加入WTO長期是利好,但短期內弊大于利,國內有關產業將會受到嚴重沖擊,尤其是農業、石化、汽車等。現在加入WTO盡管只有三年時間,卻可以看出“短期內弊大于利”的說法并非準確。這三年里,無論是農業、石化還是汽車產業,都沒有遭受到有些人預測的那種嚴重的進口沖擊,而是出現了快速、健康的發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在加入WTO后的三年里,全行業經濟狀況一年比一年好,全行業的工業總產值:2002年比上一年增長了8.43%,2003年比2002年增長了25.55%,今年1-9月份同比增長了28.67%;全行業利潤總額:2002年比上一年增長了9.57%,2003年比2002年增長了43.60%,今年1-9月份同比增長了51.02%。
2、分析原因
加入WTO沖擊論的觀點主要是忽視了事物的另一方面,即加入WTO對國內經濟的積極促進作用。經濟的發展強勁地拉動了市場的巨大需求,使農業、石化、汽車等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同時,中國開放市場并非從加入WTO開始,而是已經開放了20多年。而且,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對一些敏感的重點產品和部門,爭取了一定的保護條件和逐步開放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相關的產業一般來講是不易受到沖擊的。具體分析,加入WTO沖擊較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由于提前開放,沖擊期已過。在加入WTO前,國內有些領域已經處于實際上的開放狀態,沖擊壓力已被提前分解消化掉了。如商業零售業,根據中國的承諾,加入WTO三年后,即到2004年12月11日才對外商開放,但在此之前有些地方已經提前開放了這一領域,國際上的一些著名商業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伊藤忠、八百伴等均已進入中國設零售店。
其次是過渡期保護的緣故。以2005年作為一個基本的臨界點,主要的一些敏感領域現在還處于過渡期內,開放的終點還沒有到,可能的沖擊還沒有來。如汽車等產品,2005年以前中國還保留著進口配額管理,外國汽車也就不可能長驅直入。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對商業、分銷、通訊、建筑、教育、環境、金融、旅游和運輸共9個大部門、約90多個分部門作出了開放承諾,承諾的執行有早有晚,終點的水平有高有低。一些商業服務承諾在加入時就開始執行,其他如分銷、電信、金融服務等承諾,則有1-6年的過渡期。到2004年底,中國允許外資在批發和零售企業控股,允許外商設立化肥和成品油的零售企業;2005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運和貨代企業;2006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化肥和成品油的批發企業,允許外資銀行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鐵路貨運企業等。
最后是由于國際市場變化,進口壓力減輕。國內市場和產業沒有受到進口的嚴重沖擊,與國際市場的變化有一定的關聯因素。如2002年美國遭遇嚴重旱災,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緩解了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壓力。2003年起,由于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被查等事件影響,國際市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不斷高漲,導致國際市場的石化橡膠產品、化肥價格較高,削弱了這些產品的進口勢頭。其中化肥的主要品種——尿素由于國內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出口還有較大增長。
三、入世三年來,我國石化橡膠行業的變化
三年來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加入WTO促進了國內產業在擴大規模、保持勢頭、提高效益、增強后勁等方面的發展,積極作用逐步顯現。首先是市場經濟法律體制進一步完善。三年來,國務院近30個部門根據WTO有關規則和中國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需要,共清理各種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通過人大、國務院和各部門修訂325件,廢止830件,各地方共修改和廢止處理了1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清理范圍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各個方面。大規模地清理法律、法規,除了推動了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完善外,對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透明度和依法行政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加入WTO后最顯著的變化,是經濟總量的增長和市場空間的擴大進一步加速。2003年,中國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851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躍居世界第四位。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2003年國內企業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達到17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1%。中國利用外資的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535.1億美元,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已連續10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外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增加,跨國公司來華設立地區性總部、采購中心和研發中心的增多,外商獨資項目比重繼續上升,服務業外資進入加快,通過開放新領域、新市場和新業態,帶動了國內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加入WTO和投資環境的改善,使外商在華投資信心進一步增強。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快進入,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間聯合、兼并和重組步伐加快,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總體實力進一步增強。
四、簡析入世以來合成樹脂、合成橡膠行業受到的影響和發展,以及應對思路
1、合成樹脂
入世后,合成樹脂及塑料產品的進口關稅逐步降低,其中五大樹脂(PE、PP、PS、PVC、ABS)的平均關稅將由16%降到6.5%,對進口產品更加有利。國內合成樹脂產品面對沖擊很大。入世后,由于允許國外公司在國內直接分銷產品,國產樹脂受到更激烈的沖擊。
另外,隨著進口關稅的減讓,國外汽車、電器等應用合成樹脂較多的產品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直接影響對合成樹脂的需求。但國內一些有較大價格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編織袋、塑料鞋、玩具等,一直是重點出口產品,入世后,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受到的歧視性限制減少,從而帶動國內合成樹脂需求的增長。
2、合成橡膠
整個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如俄羅斯、韓國及臺灣的合成橡膠產能過剩,大量搶占國內市場;二是國內橡膠產業結構性變化,給生產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三是國內合成橡膠擴大再生產的投資風險有所增大;四是天然橡膠的進口政策及關稅變化對國內合成橡膠產業,尤其是丁苯橡膠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我國合成橡膠人均消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更低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國合成橡膠市場空間較大。入世后,橡膠加工業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得到體現,出口數量的增長也帶動了國內合成橡膠的增長。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提高合成材料行業整體競爭力,從行業角度看,應主要采取以幾個方面的措施:
1、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適應市場需求
目前,進口樹脂中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產品比例很大,而且增長很快,工程塑料樹脂(如聚碳酸酯、聚甲醛等)、氟、硅樹脂、吸水樹脂、高檔次的通用樹脂(如EVA樹脂等)和ABS樹脂等對進口的依賴性,遠遠大于通用樹脂產品。因此,我國合成樹脂行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在發展總量的同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高高附加值、高檔次產品和專用料的比例,加快工程塑料及特種合成樹脂的發展,提升我國合成樹脂產品的總體檔次,增強國產樹脂的競爭力。
合成橡膠首先是提高合成橡膠的使用比例。其次,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同時,加大開發力度,增加產品牌號,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要。
2、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產量、穩定質量
主要是對現有裝置采用先進技術,消除“瓶頸”,進行擴能改造;運用計算機控制手段,提高對生產裝置操作的精度和控制能力,穩定批次之間的物性指標;推進合成材料裝置大型化,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提高合成材料生產裝置的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
3、增加科研開發投入,加快自主技術開發步伐
合成橡膠行業要相應加速溶聚了苯、丁基、丁腈、聚氨酯、丙烯酸酯及特種橡膠的發展。
4.提高營銷水平,擴大市場占有率
總之,要抓好加工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2個重點環節,努力開發新產品和國內外市場,同時要進一步加大產品宣傳和推廣的力度。要盡快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服務水平,努力建立一支專家型的銷售和技術服務隊伍,在生產-加工-用戶之間發揮好橋梁作用,依靠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服務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從政府角度看,建議加強宏觀調控和對進口的管理,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五、展望2005年——兌現承諾的新起點
隨著中國履行加入WTO承諾進程的深入和過渡期的結束,相關產業受到的影響會逐漸加深,中國經濟結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將逐漸顯現。從長期看,中國是否能夠做到加入WTO的影響利大于弊,現在作出結論還為時尚早,其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過渡期結束后中國各級政府的應對工作和廣大企業的努力。
2005年是中國加入WTO承諾進程的一個新的起點,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企業將要面臨許多新的情況。由于WTO機制是建立在國與國之間的多邊協議基礎上的,從與我國關系最大的中美、中歐加入WTO協議中,大體可以看到國內企業將要受到的影響。
單就化工及相關產品而言,中國在與美國達成的加入WTO協議中承諾:到2005年1月1日,中國將把化工產品的平均關稅降低一半以上,即14.74%的平均稅率將最終降至6.9%。關稅削減對象將包括所有美國優先出口的化工產品,還涉及烏拉圭回合簽署的《國際化學品關稅協調協議》(CTHA)中1100多種產品的2/3以上。根據該協議,各個類別產品的關稅將會是0%、5.5%和6.6%,在其余項目關稅上中國也有大幅度的削減。關稅降低的程度在國內化工行業是史無前例的,國內企業將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進口產品壓力。承諾在配額方面,所有化學藥品的配額都將取消。在進出口貿易權利方面,到2004年12月11日所有經濟實體都將擁有進出口經營權,除化肥以外所有的化工產品都可以進口到全國任何地方,進口化肥產品的權利仍在進一步的商議之中。承諾在國內零售權利方面,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國將允許外國公司從事廣泛的零售服務,除涉及國家安全等法律限制的產品,包括成品油、化肥等所有化工產品的零售都將對國外企業開放。
還是石油和化工產品,根據中國和歐盟達成的加入WTO協議,在關稅減讓方面,遵照烏拉圭回合簽署的《國際化學品關稅協調協議》,自2005年起將有2/3的化學中間體協調關稅降到5.5%,制成品協調關稅將降到6.5%,但部分制成品的關稅實施期將延長到2008年。取消原油和管輸天然氣關稅,一些基礎有機化工原料2005年降到2%,不實行協調關稅,到2008年化工產品的平均關稅降到6.5%。在非關稅措施方面,除關稅外不能采用配額、許可證和其他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的產品輸入。在加入WTO后5年的過渡期內,將配額在初始準入量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5%,直到取消。在進出口貿易領域,放寬原油及肥料進口壟斷的管制,中國同意向私人貿易商漸漸開放原油、加工油以及NPK肥料領域。在分銷服務領域:逐步開放國內成品油、化肥和其他石化產品的貿易和分銷服務(包括批發、零售、運輸等)。自2004年12月11日后,給予成品油、化肥零售權。2006年12月11日后,放開原油、成品油批發權和化肥零售、批發權,但保留原油、成品油、化肥的進口專營權。在外商投資領域:取消限制外商投資企業的政策法規,包括對國產化含量、返銷、技術轉讓、外匯平衡以及在中國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等方面的限制。同時,將改革外商投資審批制度,增加外商投資審批透明度,外資審批將根據公布的法律法規進行。2005年將是加入WTO后經濟環境變化的一個臨界點,國內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