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鋅市場在產量和需求都接近全球量的30%,中國鍍鋅板消費情況影響全球鋅市場的格局,中國市場因素成為鋅價驅動的核心之一。
據東方鋼鐵在線3月26日報道,影響鋅市場價格的因素應當仍然從供求關系入手,首先,可以看到全球鋅的年度供需平衡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噸,中國的供需平衡量已經接近350萬噸,中國在鋅市場方面無論是產量還是需求都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全球量的30%,所以中國市場因素成為鋅價驅動的核心之一。
尤其是消費增長方面,在2001至2006五年跨度期間,中國的鋼鐵消費量幾乎翻了一倍,而以鍍鋅板為主要增長的鋅的消費量也增長了一倍,改變了全球鋅市場的整體格局,這種影響力后續如何演變,將繼續成為鋅價走向的關鍵。
需求方面的另外一個重要力量是全球的經濟背景,圍繞通膨背景以及供求關系失衡所吸引的投資性的買盤階段性左右著價格,尤其是市場處于揮發性的價格上漲之后,市場面因素對價格局部的影響力將接近50%的權重,需要高度關注。
當然,制衡這一因素的核心力量是終端的供應,通過對鋅冶煉的產能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產能供應是充分的,而且產能的增長的反饋機制也有能力透過年度的周期來得到修正,所以真正供應的瓶頸在于礦的原料端,鋅礦的供需平衡表才真正是影響鋅整體價格的核心。
在90年代中后期,金融危機、價格低迷所導致礦業嚴重受到制約,勘探的不足導致了后5年礦供應增長能力的相對匱乏,這幾乎已經成為所有礦原料的共同話題,鉛鋅礦也不例外,所以在2005至2006年,鋅價從1000美元/噸突飛猛進到4500美元/噸以上的過程中,多頭基金認為鋅礦跟不及是重要的心理支撐。
但是,在2006年的最后一個季度,這種信心受到了某種無形的挑戰,價格上漲所引起的礦業主的暴利啟動了開挖的機器,2006年年度中國為凈進口國,但在第四季度,嚴重的價格倒掛,使得出口呈現出了相對有利,大量的中國出口最終導致了倫敦市場價格的回歸。
目前需要考慮的事情是,在一定的供需平衡位上,供應的增速能否保持前一年因價格暴漲而誘發的增長上,也就是說增長的可持續性,然后考慮需求的變數,尤其是考慮供求變化的加速度。
對于國內市場而言,充分重視中國價格對于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但LME價格毫無疑問是個核心市場,中國價格圍繞國際價格定價的思維是必需的,最多是階段性主動與被動的關系。
由于國內上海期貨交易所即將上市的是零號鋅,而且必須經過注冊,可以看到以后的鋅市場會面臨更為精確的價格細分,包括進口注冊鋅、進口非注冊鋅,出口倫敦注冊鋅、出口倫敦非注冊鋅,由于0號以下鋅與0號鋅出口退稅、關稅的區別,這種進出口流所引起的0號與1號之間的升貼水會呈現出對應的變化,在國產0號鋅的層面,株冶、葫蘆島等的牌子溢價能有多少,期貨交易交割品牌又能溢價多少,與1號鋅之間又會出現如何的價格關系,這一系列的結構層面的問題會變得很有意思,也是貿易商們即將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
前面看到,稅收、匯率政策對鋅相對價格的影響力,即便如此,中國鋅依然是有色金屬品種中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品種,但是參數方面或者說系統性變數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點仍然應該包括相應的內容:鋅的出口關稅、下游產品的退稅政策、礦資源政策、環保力度與事件、安全力度與事件等。
相對于銅市場越來越高的廢雜銅因素的影響權重,鋅的廢雜市場的影響力要小得多,可能僅體目前黃銅、鋅合金的重復利用上,規模也相對有限,所以從產業鏈角度出發,鉛鋅礦資源的調研可能是從事鋅價格研究的重點支點之一;當然在消費端領域,由于鍍鋅工業在消費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鋼鐵行業的研究也將是重要的視點,在其它消費領域,譬如說合金方面,以當前的價格結構而言,鋁鋅合金配方比的調整已應當是可以部分預見的。
其他方面,鋅與銅鋁等有著更好的共性,對于宏觀經濟的研究將是永遠的重點主題,經濟循環與資源循環形成了內在的驅動疊加,決定著鋅價真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