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自曝產品質量管控漏洞引關注
鄧祿普輪胎產品由日本住友橡膠公司生產,而年初的鄧祿普輪胎“以次充好”事件,則來自住友橡膠中國常熟工廠內部員工的自曝家丑。相關報道顯示,今年1月,一位內部員工向媒體出示了2012年8月2日工廠生產線異常統計表,證實2011年至2012年間生產的鄧祿普輪胎普遍存在膠料混用的情況。該批次輪胎的cs42規格鋼帶被換為cs40規格,兩者區別在于cs40規格鋼帶所使用的k010膠料級別較低,將造成輪胎抗撕裂性能及強度大打折扣。該員工稱,公司管理高層對此現象充耳不聞,放任自流。
住友橡膠中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稱,生產檔案資料中發現的問題并非事實,這只是一線工人筆誤而已。但車質網數據表明,鄧祿普相關投訴最早出現在2012年,涉及車輛多購于2012年6月到2014年9月間。據不完全統計,出現開裂問題的輪胎生產日期為2012年第26周到2013年第3周不等,這不僅與之前爆料的膠料混用輪胎批次相重疊,且2013年生產的產品或依然存在此類隱患。
來自遼寧的李先生在投訴中表示,2012年6月購買的東風本田CR-V,車輛行駛2萬公里左右發現4條鄧祿普輪胎均出現開裂、起皮現象,這與使用k010膠料易導致抗撕裂性能及強度下降相吻合。據業內人士透露,輪胎由外向內主要分為胎面、兩層鋼絲層和簾線層,鋼絲層相當于“骨架”,有抗壓力、耐沖擊的作用;而與胎體黏合的膠料便是輪胎制造的關鍵,要求應非常嚴格。然而,部分工廠為了降低成本、謀取更多利益選擇膠料混合,漸漸成為輪胎行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而一旦配比失敗則意味著將面臨大范圍產品質量問題。錦湖輪胎當初被央視3.15晚會曝光,情況就大致類似。
車企被“拉下水” 長安汽車最受傷
從鄧祿普官方網站獲悉,配備國產原裝輪胎的車企有奧迪、大眾、斯柯達、豐田、英菲尼迪、日產、本田、三菱共8家。“質量門”爆發時媒體曾將矛頭指向上海大眾,原因在于爆料員工認為那些批次產品流向了上海大眾。但從目前車質網接到的相關投訴來看,16款上海大眾車型中涉及到的首次有效投訴為8宗,并不算太異常。
不過,未納入鄧祿普官網的長安汽車相關車型投訴量則最為集中,其中長安睿騁占到總投訴量的4成多。一位袁姓車主投訴稱,長安睿騁的4條原裝鄧祿普輪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均出現裂痕。經查詢,輪胎生產日期恰為2012年,且型號與上海大眾帕薩特所使用的215/55 R17相同。有車主大膽猜測,這批問題輪胎很可能被低價供給了“蒙在鼓里”的長安汽車,最終被鄧祿普輪胎“拉下馬”。
對車企而言,輪胎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后,無疑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且對整車質量口碑的影響難以忽視。對此,車質網致電鄧祿普技術咨詢部門了解到,年初負面輿論出現后上海大眾已與輪胎供應商協商洽談,目前雙方合作并未受到影響。而對于合作不足兩年的長安汽車輪胎開裂問題,工作人員承認已監測到這一現象并對部分問題輪胎予以了理賠。至于車主關心的輪胎批次及開裂原因,工作人員卻并未做出正面答復,只表示還需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