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潮正向汽車產業鏈上的相關零部件擴散蔓延,中國輪胎產業首當其沖。
2015年2月9日,在上一年度還是全球前35名、年銷售額近10億美元的山東德瑞寶輪胎有限公司宣布破產,負債47億人民幣。由此,拉開了中國輪胎行業的破產重組大幕。截至2015年底,已有13家中國輪胎企業倒閉。
一家名牌輪胎經銷商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去年一年,武漢至少有三成以上輪胎店關門或者轉行,很多輪胎店為了生存不惜大打價格戰,市場越來越亂。
終端零售日子不好過,代理商和廠家的日子也越發艱難。國內輪胎產能過剩,于是大批低價出口,也讓世界開始恐慌。一位輪胎業內人士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中國輪胎企業應該更多把精力放在國內市場上,通過提高技術和品牌走高端路線。不要丟了海外市場又失去國內市場,兩頭都抓不住。”
輪胎店為求生大打價格戰
在武漢市武昌臨江大道汽車售后維修一條街上,一家名牌輪胎經銷商徐林(化名)對長江商報記者訴苦,資金、人員、競爭三方壓力早已成為壓在經銷商頭上的“三座大山”。
“店面租金水漲船高;大多店家的庫存都夠賣兩三個月的;扒胎機、平衡機、四輪定位儀等一個都不能少;再加上裝修、人工、水電等等,能活下來就已經不錯了。”徐林搖頭感嘆。
“這條街上有換胎業務的少說也有10來家,價格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賣輪胎的網絡平臺,商家利潤已經薄得不能再薄。”徐林說。
“最后是員工留不住。現今的年輕人有幾個愿意干這行的?又臟又累,又賺不了幾個錢,上哪兒打工不比這強?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了,結果一轉眼,又跳槽了。”徐林一臉的無奈。
這種情況不只是發生在他身上,隔著一條江的漢口沿江大道集家嘴,輪胎店老板祝先生也面臨一樣的窘境。
“就我所知道的,去年一年,武漢至少有三成以上輪胎店關門或者轉行,因為輪胎的利潤太薄,價格一跌再跌而且越來越透明,很多輪胎店為了生存不惜大打價格戰,市場越來越亂。”祝先生說。
“雙反”襲擊,基本放棄美國市場
終端零售日子不好過,代理商和廠家的日子也越發艱難。
包括山東德瑞寶、北京首創、山東福泰爾等國內外著名企業在內的13家中國輪胎企業,沒有挺過2015年輪胎行業的寒冬。
多位橡膠界人士對此表示了憂慮,甚至提出“中國輪胎行業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一名輪胎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輪胎行業正面臨美國“雙反”(美國對華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調查。
中橡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文英曾表示,輪胎行業2015年的形勢可能是近10年來最差,而糟糕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受挫。據中橡協統計,相較于此前10年平均超10%的增長,去年前11月中國輪胎出口交貨值下降了17.5%。對此,青島橡膠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焱也表示,“雙反”讓中國輪胎企業基本放棄了美國市場。
作為全球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美國50%的輪胎源自進口,也是中國輪胎最主要的海外市場,其進口輪胎約占中國出口輪胎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對中國輪胎產業來說,45%到50%的產量都依賴海外市場。
2015年8月5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對華乘用及輕卡輪胎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令,于同年8月10日正式生效。中國廠商將被征收14.35%到87.99%的反傾銷稅和20.73%到100.77%的反補貼稅。兩項關稅疊加后,輪胎企業進入美國市場須支付相當于產品價格1倍多的關稅。
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雙反”引起的各國反傾銷“跟風”正愈演愈烈。2015年11月24日,歐亞經濟委員會發布對中國載重汽車輪胎反傾銷終裁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載重汽車輪胎產品征收14.79%到35.35%的反傾銷稅,為期5年。
徐文英表示,經歷近10年高速發展后,在出口受挫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夾擊下,國內輪胎產業已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低端產能過剩,國內外市場都“不討好”
除了資金緊張、管理不善、美國“雙反”,更重要的是,多年以來的低端競爭與產能過剩,早已成為國產輪胎潛在的“殺手”。
山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輪胎生產領域,山東省的產能多年來居全國首位,生產企業多達數百家,產能超過1億多條;但其產能利用率卻并不高,2012年,山東輪胎產業產能利用率僅64.5%。山東省橡膠行業協會會長張洪民坦言,輪胎行業成為山東化解產能過剩的七大行業之一。
不僅如此,輪胎行業在全國范圍都存在極大的產能過剩。據中橡協調查統計,國內輪胎行業平均開工率從2012年的80%左右,降至2015年的70%以下。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表示:“國內輪胎行業產能過剩,實質上是結構性過剩,即落后產能嚴重過剩。”
據統計,目前在國產轎車的子午胎和輕型貨車子午胎中,65%是中低端產品。這些產品技術性能低、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一位輪胎業界人士表示,國內的市場環境十分惡劣。一方面,產品同質化嚴重,低端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戰”比國外還要激烈,企業無利可圖;另一方面,國內客戶回款不及時甚至拖欠成風,往往導致企業的現金流斷裂,影響正常經營。兩方面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輪胎企業只把目光轉向出口。
事實上,國內輪胎企業早已把出口作為化解巨大產能的重要途徑。但大批低價輪胎的出口也讓世界開始恐慌。“中國輪胎企業應該更多把精力放在國內市場上,通過提高技術和品牌走高端路線。不要丟了海外市場又失去國內市場,兩頭都抓不住。”上述業界人士說。
國內企業海外建廠謀出路
為尋求“突圍”,中國輪胎企業在2015年開啟了海外建廠之路。
2015年5月28日,玲瓏國際輪胎(泰國)有限公司全線投產;6月29日,中策橡膠(泰國)有限公司在泰中羅勇工業園啟動投產儀式;8月28日,森麒麟輪胎(泰國)有限公司第一條高性能半鋼子午胎順利下線;11月,雙星輪胎在哈薩克斯坦設立合資企業通過當地政府審批。“走出去”正日益成為中國主要輪胎企業選擇的發展戰略。
除此之外,還有輪胎電商。
2015年,途虎養車異軍突起,成為汽車后市場電商平臺的佼佼者。去年“雙11”,途虎養車12小時賣出78947條輪胎,銷售破3000萬元,整個“雙11”期間,途虎全平臺銷售破6500萬,共計18萬條輪胎。
途虎的發展模式早在歐美已被證明。歐洲最大的輪胎電商公司Delticom AG,其產品覆蓋100多種品牌的2.5萬多種型號輪胎,在42個國家擁有188個網上零售店,一共擁有4萬多個線下合作服務門店。公司2014年在歐洲市場收入達3.82億歐元,市值達8億歐元左右。
有關調查發現,目前美國的替換胎市場上,21%的輪胎是通過網上銷售的。歐洲輪胎通過電商實現的銷量,現已占到其總銷量的9%,約為80億美元,占當地汽車零部件市場網上銷售額的10%到15%。
相比之下,中國的輪胎電商才剛剛起步,即便是途虎這樣的電商領先者,其市場份額依舊很小。“國內的輪胎電商都還處在燒錢擴流量的階段。”途虎創始人陳敏早先接受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