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輪胎炒貨商是行業里“悶聲發大財”的隱形贏家。
他們游走于廠家與經銷商之間,靠囤貨、倒賣賺取差價,甚至有人戲稱“賣輪胎不如炒輪胎”。
一位從業十年的老炮回憶:“十年前市場好的時候,一個月倒手幾百條輪胎,利潤能頂一家普通門店半年的收入。”
但這樣的“黃金時代”在2025年已悄然褪色。
隨著市場的變化,炒貨商“低買高賣”的投機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一位省級經銷商坦言:“現在廠家直接給門店供貨,價格透明,炒貨商想賺差價?難了!”
黃金年代:
躺著賺錢的“游戲規則”
正常的“輪胎廠家——經銷商——零售店——消費者”交易流通渠道已經十分明確合理,那么為什么炒貨商還能夠存在呢?
總結為三個字就是“有錢賺”。
在傳統流通鏈條中,輪胎從廠家到消費者需要經過層層經銷商,而炒貨商就像“市場鯰魚”,利用三個漏洞切入:
1、價格波動中的投機紅利
輪胎市場受橡膠價格、運輸成本等因素影響,價格波動頻繁。炒貨商通過低價囤貨、高價拋售,甚至人為制造區域供需失衡(如故意在某個地區“掃貨”),賺取差價。
2、廠家與經銷商的“默契漏洞”
部分廠家為快速鋪貨,默許炒貨商在空白市場“插旗”; 經銷商為完成銷售任務,也會將積壓庫存低價轉賣給炒貨商。 后者轉手加價銷售,反而擠壓了正規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3. 監管真空下的灰色操作
磨標胎、庫存胎翻新、假冒品牌標簽……這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操作,曾是部分炒貨商的“利潤放大器”。
據業內人士透露,早些年,一條翻新卡車輪胎的利潤甚至能超過100%。
暴利模式失靈
炒貨商為何“風光不再”?
近兩年以來,輪胎行業加速洗牌,炒貨商的生存空間被多重力量擠壓:
1. 渠道革命,炒貨商在部分市場已無貨可“炒”
傳統流通鏈條中,炒貨商依賴信息不對稱賺取利潤。
但如今,廠家通過數字化系統(如米其林RTM深度分銷項目、中策云店、玲瓏新零售)直接對接終端門店,甚至提供智能訂單管理和前置倉配送服務。
某輪胎店老板表示:“以前要等經銷商調貨,現在APP下單,24小時內到貨,價格還更低。”
這個情況下,區域代理權逐步收歸廠家,炒貨商在部分市場已無貨可“炒”。
2. 價格透明化:利潤差被“曬在陽光下”
電商平臺與廠家直供模式的普及,讓輪胎價格透明度大幅提升。
消費者比價更容易,門店進貨渠道更多元,炒貨商的“加價權”被削弱
一位轉型失敗的炒貨商感嘆:“以前一條胎賺200元輕輕松松,現在能賺50元都得拼關系。”
3. 監管趨嚴:灰色操作難以為繼
之前部分炒貨商曾通過倒賣庫存胎、磨標胎牟利,甚至偽造胎標。
但隨著市場監管加強,這類行為風險陡增。近兩年來多地開展輪胎質量專項整治,一批違規炒貨商被查處,行業亂象得到遏制。
市場變化下
炒貨商如何生存下去?
淘汰與機遇往往并存。面對行業變局,一批炒貨商開始探索新角色:
1、從“倒爺”到“服務商”
在浙江,某原本從事輪胎炒貨的企業轉型為區域倉儲服務商,為廠家提供“統倉統配”服務,通過智能調度將配送成本降低20%。
這種模式既保留了其本地化資源優勢,又規避了價格戰風險。
2、綁定終端:做門店的“供應鏈合伙人”
河北一家轉型成功的中間商,聯合30家輪胎店成立采購聯盟,以集采規模向廠家爭取折扣,同時為門店提供營銷培訓、客戶引流等服務。
其負責人表示:“我們現在賺的不是差價,而是服務費。”
3、聚焦細分市場:差異化競爭突圍
在乘用車輪胎高端化、個性化趨勢下,一些炒貨商轉向小眾改裝胎市場。這類輪胎憑借高顏值、高性能產品吸引年輕車主,單條利潤可達普通輪胎的三倍。
對炒貨商而言,暴利時代已成往事,但新的機會正在醞釀:
1、區域滲透能力:在縣域市場、專業車隊等下沉場景,本地化服務仍有不可替代性;
2、非標品運營:特種輪胎、定制化產品等難以標準化的領域,仍需靈活的中小渠道商;
3、跨界整合:與汽修、保險、二手車等業態融合,構建“輪胎+”生態。
輪胎炒貨商的興衰,本質是行業從粗放走向精細的縮影。當信息差紅利消失,唯有擁抱變化、深耕價值,才能穿越周期。
正如一位轉型成功的經銷商所言:“以前靠膽子大,現在靠腦子活。行業永遠有機會,但只留給愿意改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