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山東知名輪胎廠家率先將產品降價10%,其中某輪胎廠家更是以“零利潤”姿態將部分產品價格壓至成本線。
這一系列降價動作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深水炸彈,不僅讓經銷商和門店措手不及,更將輪胎行業長期積壓的矛盾推向臺前。
這場價格戰的導火索看似由山東輪胎企業點燃,實則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業洗牌。
背后交織著原材料暴跌、出口壁壘和產能過剩三重絞殺,而夾在中間的經銷商和門店,正在經歷一場生死攸關的生存實驗。
降價背后的三重絞殺
1、原材料價格暴跌
據了解,受特朗普關稅影響,天然橡膠期貨價格從17000元,直降到14000元, 炭黑價格更因煤焦油過剩暴跌30%。
理論上,這應為企業釋放至少10%的利潤空間,但現實卻演變為“降價競賽”的燃料。
山東輪胎企業的囚徒困境在于:當34家規模以上企業共享同一成本紅利時,“誰不降價誰丟市場”成為集體共識。
一位山東輪胎企業老板稱,原材料價格三天降了30%,五月輪胎降價已大勢所趨。與其今天降30,明天降50,不斷傷害經銷商,不如降價一步到位。
2、出口受阻:高庫存倒逼內卷加劇
山東輪胎出口依存度長期超過50%,但2025年的海外市場已成“雷區”:歐盟對華卡客車胎反傾銷稅最高達62%,美國市場庫存周轉天數從60天拉長至90天,東南亞本土輪胎產能激增30%, 出口轉內銷壓力下,直接轉化為國內渠道的庫存堰塞湖。
據了解,因為出口受阻,某輪胎企業連停車場都堆滿了輪胎。供需失衡下,降價成為輪胎廠家清庫存的主要方式。
3、產能過剩:結構性矛盾爆發
中國輪胎行業總產能突破9億條/年,實際需求僅6.5億條,而山東廣饒一地的產能就占全國25%。
山東輪胎行業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75%,但頭部企業仍在擴張。大家都在賭:熬死對手就能吃下市場份額。
”這種“產能賭博”導致行業陷入“降價-虧損-再擴產”的死循環。
價格戰下的渠道商
經營“三重壓力”
利潤壓縮:
降價引發的庫存價值縮水,正在吞噬渠道商的現金流。山東某經銷商倉庫積壓的5000條輪胎,按現價計算已蒸發35萬元利潤。
如果輪胎不斷降價,經銷商的輪胎庫存半個月貶值一次,不出半年,就會有倒閉的代理商。
庫存風險:
為完成廠家任務,經銷商被迫壓貨,但終端需求疲軟導致周轉天數延長至90天以上(行業健康值為60天)。
資金鏈緊繃:
更嚴峻的是賬期惡化:下游門店回款周期從45天延長至90天,資金周轉率下降50%。
某地級市經銷商透露,其銀行貸款余額已達800萬元,利息支出占運營成本15%,為了維持現金流,只能借年化18%的過橋貸款。
行業分化加速:大魚吃小魚
價格戰將加速行業洗牌, 頭部企業憑借資金優勢和成本管控能力,可承受階段性虧損,但中小企業面臨生死考驗。某山東輪胎老板稱,2025年,第二次輪胎洗牌已經拉開序幕了。
對于經銷商而言,選擇站隊至關重要。 某頭部輪胎品牌省級總代理表示: “我們已將代理品牌從8個縮減至3個,專注服務現金流穩定的頭部企業。 ”
結語:價格戰沒有贏家,但行業需要破局者
山東輪胎的降價第一槍,暴露了行業長期依賴低價競爭的痼疾。
對于經銷商和門店而言,這既是危機,也是轉型契機。當價格戰硝煙散去,能夠存活下來的,必將是那些在產品、服務、渠道上構建起核心壁壘的玩家。
正如某資深行業人士所言:“輪胎行業的未來,不在價格表的數字游戲里,而在客戶價值創造的深水區。”這場價格戰,或許正是中國輪胎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