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讀到幾則后市場輪胎業的消息,有好有壞。正面消息是輪庫汽車服務連鎖與IBM戰略合作,簡單來說就是籌到錢了。負面消息,一是德國最大輪胎批發商ReifenIhle破產,二是麥輪胎運營艱難。
輪胎是高端標準化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最大的考慮因素在于三點:1、真品;2、低價;3、能否落地安裝。對于價格不菲的輪胎,車主的消費態度肯定以謹慎小心為主。
我們先看ReifenIhle的失敗。目前輪胎供貨渠道和價格趨于透明化,歐美輪胎分銷商更多地把網絡作為首選進貨渠道,因為其選擇余地更廣、價格有優勢。有數據顯示,歐洲輪胎通過電商實現的銷量,現已占到其總銷量的9%,占當地汽車零部件市場網上銷售額的10%-15%。所以,作為傳統批發商,ReifenIhle落敗是在于電商沖擊,概括來說就是生意被搶了。
反看麥輪胎,走的是電商路子,直接從一級經銷商拿貨,降低中間成本,在價格上有利于吸引車主,為什么舉步維艱?其真正原因還是在于,目前麥輪胎仍在燒錢。輪胎不是普通消費品,需要解決落地安裝問題,如若不然,空有價格優勢車主也不買賬。當線下合作4S店提供換輪胎服務時,麥輪胎要給4S店付費,同時又要做到真品低價,盈利難度過大,一旦資金跟不上,就如同陷入泥淖。
輪庫的模式是輪胎零售連鎖+快修保養服務、24小時救援服務的一站式服務,另外還有線上網店。也就是線上賣產品,線下自建實體店落地安裝,同時線下店還提供快修快保服務。這種模式看似很重,事實上輪庫走得比較小心,以單個區域為突破口,根據成長速度慢慢進入其它區域市場,算是穩扎穩打。這次與IBM的合作,著重于兩點,一是加強O2O模式,即將線上與線下緊密銜接;二是在做好二線城市市場、培養出一批人才的基礎上,進軍一線城市市場。
上面三種模式,第一個是傳統批發商受電商影響,敗給了時代潮流;第二個雖然是電商模式,但是其消費對象是終端車主,車主對輪胎電商的信任、價格敏感度以及落地安裝等方面的考慮,都在加重輪胎電商的壓力,資金問題凸顯嚴重;第三個是自建線下店的重模式,但其優勢在于同時把控產品和服務,同時以二線城市為突破口,慢慢布局,最終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三種模式的三種結局,只是做一個簡單的評述。作為后市場的新人,在接觸這個行業一段時間之后,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是:沒有哪一種模式包治百病,企業只有在看清自身實力的情況下,穩步運營,小心布局,才能越走越大。一口吃下個胖子這種事,就算成功了,也很難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