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認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傾銷幅度從14.35%-87.99%,補貼幅度為20.73%-100.77%。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透露,中國乘用車及輕卡輪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較高,中國輪胎產量的40%都要出口,其中美國占據了近三成份額。但同時,美 國也是對中國出口輪胎展開“雙反”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有分析指出,近年來頻發的“雙反”調查嚴重影響了中國對美國的輪胎出口。
以乘用輪胎為例,2011年受美國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的影響,中國對美輪胎出口急劇下降,2011年中國對美出口乘用車輪胎額跌到9.68億美元。在三年期滿后,中國輪胎對美國市場出口才快速回升。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金額達23億美元。業內有擔憂美國的“雙反”調查是有傳導作用的,接下來歐盟、日本、印度、澳洲都可能跟進,形成連鎖反應。
中美在輪胎產品領域頻頻發生貿易摩擦,同樣也使得國內一些依賴出口的輪胎企業在經營上步履維艱。這其中不僅包括了佳通、賽輪等本土品牌,像固鉑、倍耐力、錦湖等在華設立分廠的國際輪胎企業也不幸“躺槍”。
中國素有“世界輪胎工廠”的稱號,全球75大輪胎生產商中有26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山東占12家。截至2013年底,山東省共有輪胎生產企業287家,但多為小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有專家指出,競爭力相對較差的企業,將是此次美國“雙反”的最大受影響者。很多中小輪胎企業以出口為生,而美國又是中國輪胎出口第一大國,此次“雙反”將會導致大批中小企業被淘汰。
自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以來,已有包括雙星、賽輪等不少中資輪胎企業開始將產能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