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被宣稱要“讓美國制造業再次偉大”的貿易戰,卻在輪胎行業掀起了詭異的波瀾。
作為美國最大輪胎制造商,固特異本應是關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但其2025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卻充滿悲觀情緒。
首席執行官勞倫·米斯直言:“ 2025 年,關稅將導致固特異年度成本增加 3 億美元。 同時也沒有看到美國因為關稅暴漲,減少輪胎的進口的跡象。”
固特異表示,特朗普總統領導下的貿易不確定性已經影響了美國輪胎市場,固特異預計這種影響將持續到 2025 年全年。
這種“搬石砸腳”的局面源于三個維度:
1、 原材料成本暴漲
其原材料采購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天然橡膠60%來自東南亞,合成橡膠40%來自亞洲,關稅政策直接推高生產成本。
根據固特異的采購計劃和現行關稅稅率,固特異預測,到 2025 年,關稅將導致公司年度成本增加 3 億美元。
2、進口依賴:12%銷量來自非USMCA國家
固特異2024年美國的6000萬銷量中,12%來自非《美墨加協定》國家。這個數字背后是殘酷的市場現實:美國本土輪胎產能無法滿足需求,固特異也不得不繼續從海外進口輪胎到美國。
針對產能不足,固特異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在美國投資增加 1000 萬條“高端”輪胎的生產能力。
但我覺得固特異先別著急擴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能不能堅持2年還說不好。
3、價格戰困局:進口輪胎的“韌性反擊”
盡管關稅推高進口輪胎成本,但中國輪胎企業通過FOB模式將漲價壓力轉移至美國經銷商。
同時,美國本土企業紛紛開始漲價,固特異、住友橡膠、橫濱橡膠等紛紛宣布漲價,
東南亞輪胎廠憑借成本優勢,即使加上25%關稅,終端價格仍比漲價后的美國本土產品低。
這種價格差距,讓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淪為“紙老虎”。
更嚴峻的是,這場貿易戰正在摧毀美國制造業的根基。Stellantis集團因關稅導致每輛車成本增加4200美元,不得不裁撤900名員工;通用汽車在韋恩堡工廠安排加班生產,但零部件短缺仍導致產能受限。
當特朗普要求車企“把工廠搬回美國”時,卻忽視了美國本土供應鏈已斷裂的現實——60%的汽車零部件依賴進口,其中30%來自中國。
關稅“回旋鏢”:美國消費者的萬億賬單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迪翁·萊弗勒的遭遇成為典型案例。
他計劃為Smart車型更換輪胎,經過幾番挑選,萊弗勒認準了馬牌、錦湖和海大三個品牌。 就在他猶豫該買哪個品牌的時候,這些輪胎都漲價了。
萊弗勒說。“所有進口輪胎的價格,一夜之間上漲了14%。”
美國的困境證明,在全球化時代,試圖用關稅壁壘阻擋市場規律,無異于螳臂當車。
當東南亞輪胎廠在關稅壓力下繼續擴大產能,當美國消費者為每條輪胎多付14%的“特朗普稅”,當本土車企因成本飆升而裁員減產,這場關稅戰的失敗早已注定。
或許正如《紐約時報》評論所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最終只打中了美國經濟的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