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輪胎的生命起點
輪胎制造的第一站始于原材料的選擇與準備。輪胎制造的主要原材料為主要包含天然橡膠、合成橡膠、炭黑、油類、添加劑和促進劑等。其中,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占比最大,約占生產成本的50%,橡膠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輪胎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對輪胎產品的銷售價格亦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還有一些關鍵輔料,如鋼絲簾線(占比約15%)構成輪胎骨架,提供結構支撐;聚酯簾布則用于半鋼胎胎體,影響高速穩定性和節油性能;炭黑(占比10%-15%)不僅增強輪胎耐磨性,還影響導熱和抗老化性能;化工助劑:包括防老劑、促進劑和硫化劑等,雖然總量僅占5%-8%,卻直接決定輪胎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綠色輪胎趨勢下,環保型助劑(如低多環芳烴油)需求快速增長。
核心工序:輪胎的誕生之路
1.密煉是決定輪胎質量的關鍵工序。在巨大的密煉機內,各種原材料按照精確比例混合,在高溫和機械剪切作用下,各種成分充分融合。
2. 壓延工序:簾線穿過壓延機,兩面掛上薄膠形成“簾布”。這些簾線主要為尼龍和聚酯材料,構成輪胎的骨架。
3.胎圈成型:鋼絲掛膠后纏繞成型,使用特殊膠料確保硫化后鋼絲與橡膠緊密結合。三角膠條隨后被手工貼合到胎圈上,這對輪胎的操作性能至關重要。
4.帶束層制造:鋼絲通過穿線板與膠料同時穿過口型板,兩面掛膠后被裁成規定角度和寬度。在子午線輪胎中,這一部件被稱為“帶束層”,由3-5層鋼絲簾布組成31。
5.成型工序是將所有半成品部件組裝成“生胎”的過程。
6. 硫化:生胎需在高溫高壓下進行硫化處理,這是輪胎獲得最終形態和性能的關鍵一步。在硫化機模具內,橡膠分子與硫化劑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強大的三維網絡結構,賦予輪胎彈性、強度和耐磨性。
嚴苛測試:安全的最后防線
離開硫化線的輪胎還需經過三重嚴格測試才能出廠:
目視外觀檢查:尋找表面瑕疵或缺陷;
均勻性檢測:通過專用實驗機測量徑向力、側向力、錐力及波動情況;
動平衡測試與X光檢測:確保輪胎內部結構完整無瑕疵。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胎設計階段,測試更為嚴苛。輪胎需通過“里程實驗”,包括高速實驗和耐久實驗,確保性能滿足政府和配套廠要求。即使投入量產,這些測試仍將持續進行,作為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
從橡膠樹流淌的乳液到公路上滾動的輪胎,這條融合匠心與創新的制造之旅,展現了中國制造業從規模化到智能化,再向綠色化邁進的堅定步伐。當輪胎與地面接觸的那一刻,科技的力量正在無聲地支撐著我們的每一次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