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輪胎老板抱怨與等待似乎成了常態,但真正的解決之道,真的只是坐以待斃嗎?
輪胎渠道的寒冬癥候已然清晰,其表現觸目驚心:
價格戰慘烈至瘋狂:為爭奪有限份額,"降價促銷"不再是戰術動作,而成了行業普遍依賴的生存方式。這看似激活市場的猛藥,實則在持續蝕骨吸髓——廠家利潤空間銳減,經銷商被迫以“流血”換取周轉。
庫存如山積壓滯銷:渠道層層囤積的惡果終于爆發。輪胎非快消品,高昂的倉儲成本猶如吞噬利潤的怪獸。一邊是庫房里堆積如山的靜默庫存,一邊是財務報表上刺眼的利潤塌陷風險。
終端需求萎縮失焦:經濟波動壓制車主消費預期,“能不換就不換”成為普遍心態,常規換胎周期被延長。更令人憂慮的是,品牌與渠道的營銷資源是否真正砸向了車主決策的場景與痛點?
行業深陷痛苦之中,其根源并非簡單的需求萎縮,而在于一個致命的渠道系統失衡。
在傳統的多層級鏈條上(品牌->經銷商->終端門店->車主),壓力層層傳導卻未化解——品牌方施壓經銷商打款囤貨,經銷商為保銷量壓貨終端;門店作為面向車主的最后100米端口,卻因賦能缺失和過度庫存,陷入被動銷售、利潤微薄、服務質量下滑的惡性循環。
下游不暢,必然上游壅塞,整個鏈條陷入“高庫存、低效率、弱服務”的死局。
當我們將目光下移,從品牌商、經銷商的俯視視角切換到終端門店的日常運營,一個被長期忽視但至關重要的真相才浮出水面:終端門店并非只是庫存的承受者,更是撬動整個產業鏈條正向循環的關鍵支點。
終端門店的獨特價值在于:
真實需求觸達者:車主真實的行駛里程、輪胎磨損情況、消費痛點與猶豫、對品牌及服務的直觀評價……這些“原汁原味”的市場情報,唯有門店能實時感知。品牌方和經銷商閉門造車、渠道紙上談兵,終會與真實需求脫節。
服務價值創造者:在輪胎這樣高服務介入的產品上,門店專業安裝、檢測、維護的能力與態度,直接決定了車主的信任度和復購可能性。服務是“軟實力”,更是門店盈利的核心杠桿。
品牌認知落地點:輪胎的品牌形象,最終是在門店與車主的每一次互動中鑄就。門店的專業度、誠信度、響應速度,深刻關聯著車主對品牌的價值感知。
過去,經銷商習慣于將門店視為“出貨的下水道”。這種單向輸血(或曰“壓貨”)的關系簡單粗暴,最終導致門店消化不良,動銷乏力。
賦能門店賺錢,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要構建以門店為核心的、共生共榮的新渠道生態。這標志著廠商關系從“命令-控制”走向“協同-共贏”的深刻重構。
賦能門店,品牌商與經銷商有切實路徑可循:
賦能以“智”,數據驅動精準營銷:摒棄廣撒網式促銷,代之以精準賦能。提供用戶畫像分析工具,指導門店根據周邊客戶畫像制定個性化服務套餐。用數字化平臺實現高效會員管理,精準推送保養提醒、優惠信息與安全貼士,激發復購。
賦能以“技”,專業鑄就服務壁壘:深入門店一線進行培訓升級,包含技術實操(新型輪胎安裝、復雜動平衡等)、高價值輪胎應用技能(靜音、節油等)、溝通服務技巧(提升客戶體驗與轉化)。組織區域技術比武,樹立標桿,營造學習氛圍。
賦能以“法”,提供差異化盈利模式:設立“零售服務商”標桿體系,以客戶滿意度與終端效率為依據劃分星級,匹配分級返利與資源傾斜。建立零售服務利潤分成機制,對門店引導、推薦的高價值服務進行分成激勵。
賦能以“貨”,協同優化庫存管理:應用數據工具,根據門店歷史銷量與所在區域特征,制定“千店千面”配貨指南。共享銷售預測數據,探索代銷或小批量高頻次補貨機制,緩解門店庫存負擔。提升物流時效,確保暢銷品及時供應。
賦能以“財”,金融工具激活終端:與金融平臺協作,為信譽良好的門店提供小額采購信貸支持,盤活其資金流轉;在門店側推出“分期換胎”等金融方案,降低消費者決策門檻,切實拉動門店銷量。
當品牌商和經銷商真正俯下身,把資源、能力和智慧聚焦到提升每一個門店價值創造的底層能力上時,一種良性的正循環將破冰啟動:
門店專業度與服務能力提升 → 吸引和服務更多車主 → 消化庫存能力增強、盈利改善 → 向品牌商反饋真實需求 → 推動產品與服務創新 → 反哺渠道信心。
一個以終端門店為核心的生態一旦穩固,整個輪胎鏈條才有望走出互相傾軋的價格戰場,駛向基于價值與效率的廣闊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