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是先建廠,再建銷售隊伍,然后才打品牌,我是先建銷售隊伍,打出自主品牌,最后才建廠。”山西首家民營汽車輪胎生產企業——山西德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曉更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前建一個年產30萬條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最少要投資3.2億元,而現在只要1.5億元就足夠了。
任曉更說:“現在原材料成本低了,政府政策更優惠了,干起事來事半功倍,對資金鏈條并不雄厚的民營企業來說,這場金融危機既是危機,更是一次機遇。”
日前,山西德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條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在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正式啟動。絳縣副縣長景濤在項目啟動現場向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國際市場對煤炭、銅、鐵等礦產資源的需求迅速增長,采掘業對采掘機械及大型運輸車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礦用自卸車大胎市場需求激增,造成了全球大規格工程輪胎的供不應求。而輪胎短缺最為嚴重的當屬采礦車輛及其設備所使用的大型輪胎(49英寸及以上),據估計,目前采礦業的輪胎供應缺口大約在25%—30%左右。該項目的啟動,將成為山西省唯一一家大型民營汽車輪胎生產企業,填補了中國西部地區在子午線輪胎生產、加工和銷售方面的空白。
任曉更告訴本報記者,該項目早在2006年6月就已開始籌建。但由于當時缺乏系統的銷售隊伍以及自有品牌,只好先與青島賽輪輪胎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由其貼牌生產“德生”牌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與此同時,山西德生開始在全國鋪設輪胎銷售網絡。
“2007年市場最火的時候我還在做渠道,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我等到了自己建廠的機會。此時的建廠成本、原材料成本、人才成本都低了,優惠政策更多了。”
在建廠成本下降的同時,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斷走低。以占原材料比例35%—40%的炭黑為例,原來每噸大約需要6500元,現在只要4000—5500元。而且,絳縣的炭黑產量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六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炭黑生產基地,為輪胎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應。
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出口型企業停產或倒閉致使失業人員增多,絳縣政府為此出臺政策,只要企業能解決失業人員再就業,企業所需對口專業人員的培訓費用由政府補貼。據了解,絳縣職業高中專業人才培訓費用約為2500元/人。
在上述成本下降的情況下,中央以及當地政府在政策上也給出了更多優惠。例如,國家提供了貼息貸款;當地政府對其實行“免三減五”稅收優惠政策,其中企業所得稅中30%交給國家,70%交縣級財政,而絳縣政府將其提留的70%中的35%實行免征三年。
同時,縣政府還提供了土地優惠政策。山西德生占地449畝,在金融危機前,土地費用最少需要1500萬元,現在只付了1100萬,剩下的資金由縣財政墊付,幾年之后山西德生再補還給縣財政。“這在資金要求上讓我們喘了一口氣。”任曉更表示。
據了解,山西德生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總規劃分為三期實施,一期工程年產30萬套,項目總投資3.2億元,從業人員800余人,建成后年銷售收入為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