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輪胎大戰暴露中國輪胎行業困境,業內人士認為,面對這一次貿易糾紛,需要從根源上找到打開市場的對策,真正實現從靠價格取勝向靠產品質量占有市場的轉變。
據燕趙都市報8月10日報道,激戰正酣的中美輪胎大戰,正成為奧巴馬上臺后中美貿易的一塊“試金石”,8月7日,針對此案的聽證會在美召開,而最終的決定將在下個月(9月)由美國總統奧巴馬作出。圍繞此案,中國各界都在不遺余力地表達對美方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對和憂慮。
首起特保調查 關乎輪胎業生死
據有關人士介紹,特保(即特殊保障措施調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副產品”,是一項妥協性條款,當時約定美國可對中國產品在合適條件下使用特保。在隨后的8年中,美國先后有六起針對中國的特保調查案,但均被布什總統否決。而這一次輪胎業特保案,是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后的第一起特保調查申請。
采訪中,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范仁德表示,受金融危機影響,09年上半年我國輪胎出口下降幅度較大,其中1-4月份下降幅度為26%-29%,5-6月份在16%左右。如救濟措施建議得到美方認可,將置中國輸美輪胎于死地。同時也將波及國內輪胎產業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或影響到約10萬工人就業。而與此同時,美國輪胎制造商一面在中國利用優惠政策辦廠,占領中國輪胎市場,另一面對中國輸美輪胎進行限額特保,這顯然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國內輪胎業出口近4成
中國是輪胎生產和出口大國,2008年輪胎產量達到3.5億條,其中40%出口,約三分之一出口到美國。受金融風暴沖擊,09年上半年,出口量顯著回落。全年極可能出現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業內人士指出,在這種形勢下,救濟措施如實施將會引發更多產業尋求保護,這對輪胎出口乃至其它產品出口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一次貿易糾紛,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們應做的不僅僅是抗議,還需要從根源上找到打開市場的對策,真正實現從靠價格取勝向靠產品質量占有市場的轉變。
產品低端 輪胎業成“重災區”
當下,我國輪胎出口雖居全球第二位,但品牌輸出效果微弱,利潤微薄。在近幾年來的貿易糾紛中,輪胎行業已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頻率較高、次數較多的行業之一。 中國輪胎行業協會一位人士表示,盡管如今我國輪胎出口已占總體產量的35%以上,但多是一些附加值低的產品。據了解,目前占據國內輪胎市場的七成是轎車輪胎,三成是卡車輪胎,這使得國產輪胎的市場空間比國外企業小很多。
中投顧問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多家輪胎類上市公司陸續發布預增公告。不過,此次特保案將如何影響輪胎類上市公司走勢,尚需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