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我國部分地區采訪時發現,我國以汽車為主的制造業遭遇明顯的“外資困局”:合資企業很難引進外企擁有的核心技術,產品出口遭到合資方阻止,自主產品出口也受國外市場限制。加快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建立民族產業聯盟,成為破解這一困局的必由之路。
合資企業紛紛遭遇核心技術“壁壘”
今年以來,我國汽車市場銷售火爆。10月20日,第1000萬輛汽車從一汽卡車廠裝配車間下線,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汽車年產量超千萬輛的國家。與此同時,自主品牌轎車產銷量卻相對較低。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9月,我國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150.62萬輛,僅占同期轎車總銷量的28.91%。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公布的汽車產品節能評價結果中,984款在我國生產銷售的轎車被納入評價。除1.0升以下排量段前10名全是自主品牌轎車外,其他排量段排名前10名的轎車車型中只有6個是自主品牌,44個是外國品牌。
這些外國品牌所歸屬的合資汽車在我國遍地開花,但對于合資企業中的中方來說,想獲得核心技術仍是難上加難。對國內的大眾、通用、本田、日產等合資企業來說,其產品的標識、品牌所有權、知識產權等均歸外方。一位汽車界人士說,在中國汽車業的合資大潮中,“用市場換技術”是個很天真的想法。外企將低廉的模具拿到我國進行生產,合資企業中的技術人員不能更改設計。對于制造企業來說,不更改就不會有技術積累,很難談及自主研發和創新。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業學院副院長、教授顏伏伍說,《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產業科技創新有新要求。國內汽車企業多是合資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不夠,使我們在技術上一直處于“空心狀態”,核心技術和關鍵的傳感器、中控系統等部件仍需靠國外。
一直堅持自主研發道路的哈爾濱哈飛汽車集團公司研究發展中心總設計師楊子發認為,雖然合資合作對提高制造水平有好處,但部分民族行業必須堅持自主研發,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外方不會給你。當年的大飛機項目實踐就證明,依賴合資合作而放棄自主研發,對我國的民族產業來說弊多利少。
合資及自主產品出口均難越市場關
國務院今年出臺的多項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均明確提出鼓勵自主創新,鼓勵產品出口。但記者采訪中發現,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制造業企業目前面臨技術、市場“雙重難關”,對產品出口信心不足。
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禹說,目前一汽、二汽、上汽、長安等國內大型汽車企業的主打產品基本都是合資品牌,要賣到國外去,合資方就不會同意,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只能在中國市場銷售。同時,國外汽車產業投入較大、技術積累十分雄厚。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等地,汽車的排放標準已達歐Ⅵ、歐Ⅶ標準了,我們的相關技術還需進一步提高,只有達到或超過出口國的標準才有可能實現出口。
在金融危機形勢下,非合資合作企業的產品出口主要面臨市場準入難關。從事汽車電子控制軟件開發和生產的長春啟明信息技術公司副總經理趙孝國說:“汽車配套部件采購都是相對封閉的。我們曾想進入日系車、德系車的配套圈子,被告知需要先通過企業總部的認證。我們了解了一下,如果真的去國外進行認證,一大堆‘技術壁壘’都在等待著我們?!?/DIV>
受融資體制等市場要素限制,國內部分優秀企業選擇海外上市,一些制造業領軍企業甚至計劃將控股權出售給外資企業。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改革方式在最近10年中有多個案例可尋,結果是我們不僅沒有贏得核心技術和市場,反而使部分民族制造業“淪陷”。因此,堅持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市場的自主化發展戰略仍是民族制造業的首選。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下一篇:60萬產能確保比亞迪旺季供應
- 上一篇:沃爾沃在長安福特馬自達的投放計劃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