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原材料漲價、匯率、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無疑強化了中國出口持續下滑的預期。昨日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多家機構都普遍認為,10月份的出口增速仍將繼續小幅回落,同比增速在20%左右。考慮到擴大內需在明年將進一步深化,結合國內外因素,無疑明年的出口會受到顯著的影響。當然,中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制造國地位,決定了中國出口的產品具有結構意義上的競爭力。因此,專家提醒也不應對明年的出口形勢過于悲觀。
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晴雨表”,剛剛閉幕的第108屆廣交會所透露的消息自然值得關注。據參展商反饋的信息來看,受到原材料漲價、匯率、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不容樂觀。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劉之意表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在2006-2010年之間悄然來臨。因此,在劉易斯拐點到來之際、收入分配改革下名義工資的年度漲幅度持續過于10%并逼近20%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被削弱。
劉之意認為,目前乃至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出口都將面臨著全球去庫存、全球去杠桿、中國調整經濟結構這三重壓力。劉之意表示,在去庫存背景之下,全球市場需求依舊較弱。同時,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出口商品漲價以及國內將注意力放在了鼓勵進口,擴大內需,強化結構調整。因此,在上述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無疑強化了中國出口持續下滑的預期。實際上,從出口訂單持續低迷的角度來看,四季度的出口仍將會小幅回落。具體到10月份,劉之意預計,“10月份出口增長21.1%,進口增長20%。”
莫尼塔最新發布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由于受到長假影響,10月份集裝箱整體出貨量環比有所下降。“從調研情況來看,整體出口增長并未發生此前預期的嚴重下滑,然而同比增速則由于去年的基數因素將持續放緩。預期10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大約在20%左右。”
而對于整體四季度的外貿走勢,瑞銀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未來數月進出口環比增速都將小幅放緩,而基數效應將使出口和進口的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別降至 12%和 5%。
商務部11月5日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0 年秋季) 》 (以下簡稱《報告》 )。 《報告》認為,今年四季度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同比增速將繼續回落。全年進出口約為 2.8萬億美元,比去年增長 25%左右。預計 2011 年我國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瑞銀的報告顯示,預計 2011 年進出口增速都將維持在較低的兩位數水平上。外貿順差預計將從今年的 2000 多億美元左右上升至 2011 年的2200 億美元。
劉之意認為,全球經濟走向低位再平衡的過程,也是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匯率糾紛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過去過高度依賴的海外市場已經難以寄予厚望,實際上“十二五規劃”的態度已經很明顯,出口已不再可靠,內需才是挖潛的關鍵,這意味著深化和擴大內需的政策將在明年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這樣的內外環境下,無疑明年的出口會受到顯著的影響。不過也應該注意到,中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制造國地位,決定了中國出口的產品具有結構意義上的競爭力,因此也不應對明年的出口形勢過于悲觀。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