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2012年,我國汽車銷量增幅僅為4.3%,統計在內的上市汽車零部件公司總營業收入出現了1%的下滑。而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4.8%和13.9%,71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總額3349.1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2933.36億元增長14.17%,凈利潤(本版“凈利潤”均指“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總額190.55億元,同比增長11.32%.不過,這71家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6.05%,同比下降11.55%,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八成企業營收增長
整車市場的快速增長拉動了汽車零部件企業業績提升。統計顯示,2013年,71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中,56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實現增長,占企業總數的近八成。天潤曲軸、西泵股份、恒利實業等23家企業營業收入增幅超過20%.這樣的市場表現大大好于上一年。
華域汽車和濰柴動力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行業龍頭地位依然穩固,去年分別實現營收693.29億元和583.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76%和21.07%;兩家企業凈利潤分別實現34.61億元和35.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3%和19.38%.
報告顯示,華域汽車的制動鉗、真空助力泵、缸體、活塞、保險杠銷量增長均超30%.濰柴動力的良好業績得益于重卡行業的快速復蘇,其10L、12L和13L發動機全年銷售37.87萬臺,同比增長26.3%,控股子公司陜西法士特全年銷售變速器56.57萬臺,同比上升25.2%.
營收增長超過25%的企業集中在發動機零部件、汽車空調、制動器以及塑料零部件四個領域。重卡市場復蘇是發動機零部件企業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天潤曲軸去年營收15.7億元,同比增長46.88%.隨著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要求的提升,整車廠對汽車空調品質標準也在迅速提高。在乘用車空調市場,尤其是自主品牌,對汽車空調需求量猛增。松芝股份以汽車空調為主營業務,去年營收同比增長29.95%.松芝股份不僅穩固大巴、中巴空調市場占有率,同時快速發展乘用車空調市場,先后新開發了長安、江淮、華晨等企業的28個項目,并正在積極爭取合資品牌配套。
國產制動器技術逐漸提升,市場需求量增大。亞太股份積極配套中高端乘用車市場,并加大對售后市場及出口市場的開拓力度,營收同比增長29%.塑料零部件企業營收快速增長則得益于原材料價格下跌和汽車輕量化的需求。
盈利能力未增長
從凈利潤來看,產品種類多、結構合理的中大型上市汽車零部件公司大多可以實現穩定增長,個別中小企業實現了觸底反彈。近七成企業凈利潤實現增長。
長春一東、禾嘉股份、萬安科技等企業由于上年凈利潤基數較低,今年凈利潤實現數倍增長。去年,長春一東得益于商用車市場的良好銷量,其以商用車配件為主營業務的控股子公司一東汽車零部件凈利潤上升66.05%,但是,其子公司沈陽一東利潤下滑,未來發展亟需做出調整。禾嘉股份的凈利潤增長得益于公司業務和結構的調整,出售了公司持有的四川飛球和四川禾嘉種業的全部股權,實現投資收益1152.23萬元。
從單家企業來講,凈利潤增長也未必代表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記者統計發現,萬里揚、浩物股份、隆基機械等企業,盡管凈利潤增幅均超過40%,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后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卻出現下滑,這表示其主營業務市場表現平平。
萬里揚去年營業收入14.25億元,同比下滑8.19%;扣非凈利潤6716萬元,同比下滑12.56%.報告顯示,萬里揚去年盈利主要來源于閑置資金的理財收益,而主營業務收益下滑則是因為控股子公司山東蒙沃于2012年剝離了非公路變速器業務。浩物股份凈利潤組成涵蓋政府補助以及債務重組的收益,實際上其扣非凈利潤下降8.62%,主要原因是受去年微車銷量同比下降27.3%的影響,進而微車發動機曲軸銷量大跌。
另外,能充分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凈利潤率數據不容樂觀。
總體來看,有半數企業凈利潤率相比上一年下跌。71家企業2013年平均凈利潤率僅為6.05%,相比2012年的6.84%明顯下滑,而2011年統計的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則為7.53%.很明顯,盡管近幾年我國零部件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持續增長,但企業盈利能力沒有本質性的提升,企業生產成本、管理費用等方面的資金支出仍需要進一步下降。
2014樂觀與謹慎并存
未來國內外汽車市場形勢變化,對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帶來了諸多挑戰。汽車零部件企業對于今年的營收目標,雖大多持有樂觀態度,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謹慎。
濰柴動力預計2014年銷售收入約641億元,相比上一年增長10%.海外市場是濰柴動力營收增長新動力,但海外市場不確定的政策、經濟等因素將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雙錢股份預計今年銷售全鋼胎700萬條,銷售收入增加10%以上,然而雙錢股份將面臨輪圈行業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不高、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壓力。
華域汽車、方大特鋼等企業,今年營收目標調整十分謹慎,相比去年實際完成量變化不大。縱觀這些企業的年報,成本、技術、全球化是出現最多的字眼。
首先,在很多汽車零部件細分市場,原材料價格是決定企業受益好壞的最主要原因,加上近年人工成本的持續上升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的增加,都對零部件企業加強成本控制、保持競爭優勢提出更高要求;其次,整車更新換代和零部件技術發展速度日益加快,汽車產品技術升級、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運用提高了零部件行業的技術門檻;最后,國際整車全球化平臺研發及采購趨勢明顯,國內零部件企業需要參與全球同步開發、尋求國際合作伙伴,這對企業全球配套布局提出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