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旨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破冰的指令,迅速點燃了一場跨行業“反內卷”、去產能的燎原之火。光伏、生豬、建材、鋼鐵、水泥、汽車行業已迅速開展減產工作。
政策風向標:反內卷、去產能行動大幕開啟
光伏: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表示,光伏行業三季度將加大減產力度,預計開工比例環比降低10%-15%。
生豬:根據5月30日澎湃新聞報道,相關部門通過窗口指導要求頭部豬企暫停能繁母豬擴產,育肥豬降體重到120KG,并嚴控二次育肥行為。
鋼鐵:據Mysteel針對唐山全流程鋼企跟蹤調研,目前約半數鋼廠表示有收到限產通知, 若按照計劃執行限產政策后,產能利用率或將下降至70%。
水泥:中國水泥協會提出各企業要嚴格對照主管部門備案文件,逐條逐項核查自身熟料生產線的備案產能與實際產能差異情況等,依法依規按備案日產能和年產能組織生產。
建材:6月16日,東方雨虹民用建材率先發布產品調價函,官宣自2025年7月1日起,上調部分產品價格。6月17日,科順緊隨其后,在6月17日發布產品調價函,北新防水則在6月23日跟進上調產品價格。
新能源汽車產業:7月1號起,比亞迪再也不敢降價,另外好幾家工廠都取消了夜班,產量至少砍掉三分之一,一些新生產線也推遲了。
橡膠輪胎:據了解,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把“反對內卷式競爭”列為2025年重點工作之一。中橡協在行業會議上多次呼吁,全行業要轉變發展觀念,去除落后產能,通過科技創新和加強內部管理,實現高質量發展。協會將聯合相關部門,依法依規治理低價無序競爭行為。
行業現狀:輪胎內卷嚴重,生存危機四伏
全球圍剿中國輪胎,出口受阻
產能過剩下,直接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戰,低價策略觸發“產業保護”連鎖反應,被各國歸因為“政府補貼+傾銷”,為了保護本國的輪胎產業,各國紛紛圍剿中國輪胎。
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中國輪胎的貿易壁壘日益加劇。美國對東南亞輪胎基地發起“雙反”調查,部分關稅超40%;歐盟對卡車胎、乘用車輪胎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這些措施無疑給中國輪胎出口帶來了巨大壓力。
就像一位輪胎老板說的:“低價傾銷等同于戰爭,你都把戰火燒到別人家里,讓別人都沒飯吃了,能不和你急嗎?”
國內需求低迷:產能過剩下的價格戰
在國內市場,輪胎行業同樣面臨著需求低迷的困境。隨著房地產行業降溫、基建投資增速回落,以及公路轉水運、轉鐵路等運輸趨勢的變化,全鋼胎消費下降,競爭愈發激烈。
據車與輪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近50家輪胎企業宣布了新的擴產計劃,新增/規劃項目超50個,預計將年新增超2.6億條半鋼胎、1775萬條全鋼胎。然而,市場需求的增長卻遠遠跟不上產能的擴張,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輪胎企業不得不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從山東廠商掀起的價格戰,到電商平臺低價傾銷,再到實體店卷入價格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讓輪胎行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據統計,2025年4月起,山東廠商205/55R16等主流規格輪胎批發價跌破100元,行業進入“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狀態。
擺脫內卷:輪胎行業的破局之道
中央“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的號角,為輪胎行業提供了一次刮骨療毒、重塑格局的歷史契機。
然而,打破內卷魔咒,實現真正的價值躍升,絕非自然發生,而需依賴系統性、強而有力的行業規制與企業戰略自覺。核心在于四個維度的破局:
規范地方招商引資,限制新上輪胎項目
輪胎產能無序膨脹的根源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招商引資的“惡性內卷”。一些地方政府為爭奪項目落地,不惜以超低地價、巨額稅收減免、放寬環保能耗要求等作為籌碼,實質性地助推了輪胎低水平重復建設。
當前政策窗口期,亟需中央明確叫停此類扭曲市場的招商行為,嚴格限制新建、擴建輪胎項目審批,從源頭上收緊增量閘門。只有堵住“源頭活水”,才能真正緩解“蓄水池”爆滿之虞。
落后產能出清,優化市場結構
產能退出,“劣幣”先行。政策引導與市場倒逼必須形成合力。一方面,需依法依規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設備陳舊(如仍在使用的落后工藝斜交胎產能)、長期虧損且無望復蘇的“僵尸企業”;
另一方面,需通過行業整合重組市場力量,鼓勵優勢企業兼并、收購或托管中小型落后產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去產能并非行業規模的收縮,而是內部結構的優化迭代。
引導輪胎企業有序限產,緩解供需矛盾
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引導輪胎企業有序限產成為緩解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
可借鑒光伏、鋼鐵等行業做法,探索建立基于市場需求變化的產能利用率調控指引或行業公約,讓企業在保證市場需求的同時,避免過度生產和惡性競爭。這不僅可以穩定市場價格,更可以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和市場競爭力。
引導企業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
價格戰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爭奪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企業的利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引導企業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成為輪胎行業破局的關鍵。
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完善售后服務等方式,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附加值。讓消費者在購買輪胎時不僅關注價格,更關注產品的性能、品質和服務。
結語:由“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
“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的國家意志,無疑給“水深火熱”中的輪胎行業注入一劑強力清醒劑。它提供的是一次寶貴的外部施壓機遇,倒逼行業痛下決心刮骨療毒,從無序擴張走向理性深耕。
然而,真正的救贖之道,始終掌握在輪胎企業自身手中——能否擯棄路徑依賴的“價格鴉片”,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削減低效產能,將有限資源all in技術研發、品牌鍛造與全球化布局,最終實現從“以量求生”到“以質取勝”、“以價值立足”的驚險一躍。
誰能在風暴后最快構筑起自己的價值護城河,誰便擁有定義行業未來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