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行業的從業者們最近時常自嘲:“賣輪胎不如賣白菜。”零利潤、高庫存、慘烈價格戰——中國輪胎產業正深陷一場全產業鏈的內卷風暴。
然而即使在這么慘烈的內卷下,大家生意也沒有好做:廠家陷入虧損、經銷商倉庫爆滿,終端門店門可羅雀。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如何破解?今天我們一篇文章和大家分析一下。
輪胎內卷根源:跟風、扎推、過剩
產能狂飆:2024-2025年新增3.1億條輪胎產能
在內卷嚴重的今天,還不斷有新聞傳出各地上馬新的輪胎產能項目。據不完全統計,2024-2025年,國內外已新增3.1億條輪胎產能。
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甚至比企業更瘋狂地推動輪胎項目上馬。一個產線項目,常常會被10多個,甚至更多地方政府集體爭奪,爭奪不到的,則會以令人吃驚的政策優惠勸說企業再設項目,增加產能。
一旦出現賺錢機會或成功模式,便快速跟風、扎堆、重復,讓中國輪胎企業和資本幾年時間就能將輪胎產量做成世界第一。
但這世界第一的盛名之下,往往都是行業總體規模大、企業個體實力不強且大都停留在成熟技術的同質化與規模化。
更不客氣地說,中國輪胎行業是魚龍混雜、散沙一盤,依靠同質化規模堆出來世界第一,總體規模之外,產業主動權與企業話語權依然在外資品牌手里。
產品同質化:中國輪胎能做大,卻做不強
當“靜音棉輪胎”概念興起,半年內超過20個品牌推出外觀雷同的產品;自修復技術尚未成熟,上百家企業已倉促上馬同類產品。
新能源車輪胎更是重災區,企業扎堆涌入“炒概念”,但很多產品卻是拿自家燃油車輪胎改的花紋。
“大家都在抄作業,”致使大量企業重復生產同類產品,導致市場供應迅速過剩,最后又回到價格競爭的老路上。
賽道扎堆:從藍海到紅海的瞬間坍塌
OTR工程巨胎曾因技術門檻高而利潤豐厚。國內企業突破技術后立即陷入“中國式內卷”:各大輪胎企業紛紛上OTR產能,把利潤豐厚的輪胎賽道,打成了白菜價。
“扎堆”在更多輪胎賽道上演,農業輪胎、工業胎、特種胎、越野胎......只有哪個賽道還有利潤可賺,哪個賽道就迅速擠滿了中國輪胎廠家。
惡戰:價格戰成為搶奪訂單的唯一武器
在內卷的市場環境下,價格戰成為了輪胎企業搶奪訂單的唯一武器。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不惜降低產品價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
為何中國輪胎不能由大做強?起步晚、技術落后已只是借口。更深層次原因是,企業從投資布局開始就低水平重復,同質化過剩,高精尖和高價值不足。
而一旦陷入同質化過剩,即便企業想要主動升級,也會被行業的長期積弊掣肘:
一是同質化內卷,導致利潤微薄,甚至要虧本經營,生存都是問題,何談研發;
二是即便研發成功,如果不是超級投入、超級技術的超級壁壘,往往也會因為同行不擇手段地再次跟風、扎堆,繼續陷入同質化的內卷里。
因為扎堆,導致過剩,因為過剩,導致內卷,因為內卷,導致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因為薄利和虧損,導致沒錢研發升級……最終,就算跑出世界第一,也是沒有話語權和溢價能力的第一。
因此,這種價格戰不僅損害了企業的利益,也破壞了行業的生態。一些小型輪胎企業由于無法承受價格戰的壓力,紛紛倒閉。而大型企業雖然能夠勉強維持,但也面臨著利潤下滑、資金鏈緊張等問題。
慘烈的代價終將喚醒行業:
1、政府發揮宏觀調控,通過引導行業創新、加強地方約束力、優化產業布局、重拳整治劣質、低價的市場亂象等,針對內卷式競爭問題癥結,因業施策、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和升級。
2、輪胎企業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品。同時,企業要注重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品牌優勢贏得市場。
輪胎產業的內卷困局,實則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縮影。當“產能即權力”的舊邏輯撞上存量市場的鐵壁,唯有砸碎跟風模仿的枷鎖,才能在價值創新的高地重生。
“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一群中國人是條蟲。”這是所有中國人都不喜歡,但又都感同身受過的一句話。內卷,已經讓中國輪胎廠家/經銷商/終端門店吃了太多苦頭。
產能的野馬已被韁繩勒出鮮血,是繼續在紅海中沉淪,還是在技術深水區再造一個新輪胎時代?這場生死時速的競賽中,每個參與者都握著自己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