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銷售低迷和競爭激烈下,5月起多家國際輪胎巨頭紛紛開啟降價模式,部分品牌規格最高降價達445元。
經過大幅度降價后,天貓旗艦店零售價格顯示,部分國際大牌旗艦產品的售價已低于國產輪胎的旗艦產品售價。
比如235/45/R18規格:某國際大牌剛發布的旗艦產品在天貓官方旗艦店價格為911.54元;而某國產輪胎旗艦產品天貓 官方旗艦店價格為962.94元。
曾有輪胎老板斷言:“當外資大牌降到和國產輪胎價格一樣時,國產輪胎將毫無競爭優勢可言。”
然而,如今市場數據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國際大牌降價并未對國產輪胎銷量造成實質性沖擊。
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差,原因在于這場價格博弈背后,折射出輪胎行業深刻的結構性變革。
1、國際大牌輪胎性能神話的覆滅
國際大牌的光環,一度與頂尖性能畫上等號。我清晰記著在2016年我剛入行時,國際品牌的操控、靜音舒適性能對國產輪胎的碾壓優勢。
然而時代變了。近些年,國產輪胎的性能不斷提升,部分龍頭企業的旗艦產品和國際大牌 在干濕地制動、滾阻等關鍵指標上,已與外資同級旗艦產品打成平手,甚至在耐磨等指標上甚至還領先國際大牌。
國產輪胎性能崛起,擊碎了外資輪胎擁有“不可替代”技術光環的神話。越來越多的車主通過口碑傳播意識到,國貨品質的進化已實實在在支撐起他們的駕駛安全與舒適。當性能差距填平,消費者自然會重新掂量“品牌溢價”的分量。
2、渠道革命:國際大牌輪胎和B端利益背離
性能之外,外資品牌更深重的危機埋在渠道。傳統模式下,部分國際品牌通過“品牌即正義”的邏輯壓榨渠道利潤。
在電商透明價格的沖擊下,部分國際品牌單條輪胎門店利潤不足50元,國際大牌淪為引流產品,甚至出現“賣大牌賠錢”、“單賣大牌養活不了門店”的怪象,大幅度打擊了經銷商和門店銷售國際品牌的積極性。
而部分國產輪胎近些年在渠道上的創新和服務則不斷升級,不但為 終端提供更有保障的利潤空間,同時配套完善的培訓、快捷的物流響應與高效的售后支持。
當國產輪胎能為門店帶來看得見的生意與保障,門店自然更有動力、也更真誠地向用戶推薦國貨精品。
而輪胎又是注重服務和技術的產品,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輪胎知之甚少,全靠終端門店的推薦,失去終端門店的支持,國際大牌在國內銷售無疑將會越來越難。
3、戰略錯位與市場根基的侵蝕
國際大牌輪胎過往長期固守利潤豐厚但市場規模較小的中高端市場,但在市場規模巨大、消費基數龐大的中低端市場存在感薄弱, 使其陷入“奢侈品化”陷阱。
當國際品牌為維護品牌溢價放棄中低端市場時,國產輪胎已通過“性價比+技術”雙輪驅動完成市場滲透,在中低端市場建立絕對優勢后,以旗艦產品沖擊高端市場。
輪胎戰局中的汽車業鏡鑒
近些年,中國汽車行業的變革為輪胎行業提供了鏡鑒。
1、消費升級與市場擴容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提升,中國作為世界上擁有中產階級最多的國家,對于中高端車型的需求會持續提升。小米 YU7上市 3分鐘大定20萬,說明了中國在中高端市場的消費潛力非常大。
而這也會為國際輪胎品牌和國產輪胎品牌的競爭提供一個廣闊的市場天地,就看誰能獲得市場的最終認可。
2、品牌分化與市場出清
對于國際品牌來說,面臨品牌分化和市場出清的局面。
從汽車行業吸取到的經驗,部分國際品牌如BBA仍占據高端市場,特斯拉通過電動汽車賽道,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銷量。
但也有不少國際品牌如三菱汽車、鈴木汽車等退出中國市場,未來這一進程將加快。
而輪胎行業, 東洋輪胎已把中國唯一工廠賣給經銷商,未來還有可能有外資品牌堅持不住,退出中國市場。
關鍵在于,其是否能找到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找到需求點。
3、國產輪胎的強勢崛起和碰撞
近些年,中國車企借助智能化和新能源車挺進中高端市場,華為鴻蒙智行系列車型、小米SU7(參數丨圖片)/YU7、比亞迪仰望系列、蔚來、理想、小鵬汽車等國產車企,不斷在外資車企霸占的中高端市場開城擴地。但也有很多中國車企暴雷。
面向未來,隨著國產品牌品質不斷增強,龍頭企業通過旗艦產品進攻中高端市場,對國際品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但也有實力弱的國產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里被面臨淘汰。
結語:這場降價潮不是終點,而是行業洗牌的起點
當國際品牌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混戰,暴露的是其創新乏力與渠道失控,在產品創新沒有突破時,再不解決渠道利潤的結構性痛點,僅靠短期降價戰術,無異于隔靴搔癢。
而國產輪胎的崛起,源于技術積累、渠道重構與市場分層的三重支撐。但在品牌信任度、全球標準話語權、尖端材料掌控力等方面依然比較弱勢。
面向未來,中國輪胎業的競爭已非單一維度的價格戰,而是一場融合品牌、技術、渠道、戰略的全方位碰撞。
誰能在新規則下更精準地握緊中國消費升級的脈搏,重構品牌價值與生態利益鏈條,誰就能在未來的轟鳴中掌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