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某全鋼胎經銷商表示,今年要將代理品牌從8個縮減至3個,只保留優質品牌;
浙江某乘用車胎經銷商則因大牌價格戰壓力,果斷取消代理,轉而專注渠道穩定的國產品牌。
這些案例并非孤例,而是行業收縮的普遍寫照。
一位河南經銷商老板感慨:“現在倉庫里壓著上萬條滯銷庫存,每天光是倉儲和資金成本就要燒掉數萬元。手里攥著七八個牌子,真正能跑起來、帶來利潤的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全是負擔。”
他的計劃是,今年將代理品牌總量壓縮到30%——這并非他一個人的孤勇,而是眾多同業者心照不宣的“生存式決斷”。
這場生存戰中,經銷商不得不從“貪大求全”轉向“做小做精”。過去那種通過擴大代理品牌數量來分散風險的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
代理收縮成為輪胎老板的必選項之一,這不僅是生存策略的調整,更是對市場規律的重新認識。
審視“取消代理潮”的滾滾塵埃之下,我們發現高危品牌類型驚人地一致:
1. 根基不穩:品質問題侵蝕信任之塔
品質是輪胎的根基,也是渠道信任的基石。部分品牌為了降低成本、爭奪市場,在原材料選擇或工藝控制上暗中松懈。
表現為輪胎早期磨損異常、偏磨、甚至因結構問題引發鼓包、脫層甚至爆胎等高危事故。頻繁的售后糾紛不僅讓門店疲于應對,更會徹底摧毀終端消費者的信任。
一位省級代理商痛苦道:“去年主推某品牌后,客戶抱怨接連不斷,連服務多年的老顧客都說‘你們的輪胎不行了’,這種品牌不砍掉,留著砸招牌嗎?”
2. 體系崩塌:價格混亂絞殺渠道利潤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價格體系崩潰,所有參與者皆遭殃。部分品牌面對銷售壓力,默許甚至主動支持經銷商跨區域、跨平臺(特別是電商)低價拋貨;
頃刻間,同品牌產品在市場上價格相差懸殊,引發渠道間的惡性踩踏。更有品牌因線上線下管理混亂、折扣規則不透明,令經銷商進價常高于電商零售價,渠道價值被徹底否定。
在混亂的價格戰中,所有參與者的利潤都如同沙漠中的水分,迅速蒸騰殆盡。
3. 竭澤而漁:壓貨狂魔窒息渠道活力
“再壓1000條,這月返點才給你開!”這種粗暴簡單、只顧短期KPI完成的“壓貨式銷售”,已經成為壓垮渠道駱駝的主要稻草之一。
無視市場真實需求,盲目向經銷商塞滿庫存,導致倉庫滿、現金流斷、周轉僵。
當品牌的目標僅僅是“把貨從工廠搬到經銷商的倉庫”而非真正“銷售到消費者的車上”時,合作只能成為一場短視又殘酷的零和博弈——品牌短暫完成指標,而經銷商則背負著幾乎無法翻身的沉重庫存。
4. 賦能缺位:服務短腿拖垮終端戰力
輪胎不僅是商品,更是關乎安全的專業服務載體。賦能缺失的輪胎品牌如同卸掉了士兵鎧甲。具體表現如:
培訓虛設: 產品技術更新后沒有有效培訓,售后支持缺失如空中樓閣;
數據失聯: 無法提供有價值的市場動態、銷售建議及庫存支持;
營銷空白: 無活動策劃和執行支持,門店單槍匹馬面對激烈競爭;
工具缺失: 缺乏提升終端運營效率的數字化工具。
在門店急需專業彈藥支援之際,品牌支持嚴重缺位。經銷商和合作門店需要能并肩作戰、提供后援的盟友,而非冰冷的貨物搬運工。
5、廠大欺商:不顧信譽和情面
部分輪胎廠家自命不凡,將自己與經銷商界定為主仆關系,合同上強制要求經銷商年增長、預付款、保證金等,絲毫不講情面,不考慮經銷商的實際情況,這種態度讓經銷商感到被輕視和壓迫,最終選擇放棄合作。
此外,廠家在發展初期與經銷商關系密切,承諾諸多好處,但當廠家做大做強后,卻對曾經共同打天下的經銷商不再兌現承諾,甚至進貨價和促銷福利還不如新加入的經銷商,讓老經銷商心寒,從而導致經銷商選擇拋棄該品牌。
6、費用報銷難,不顧經銷商死活
輪胎廠家的業務員有時會向經銷商承諾報銷一定的市場推廣費用,并可根據銷售業績爭取部分獎勵。
但當經銷商完成銷售業績找廠家報銷時,費用的報銷與獎勵又增添諸多條款限制,即便滿足條件還要一拖再拖,這讓本就缺少現金流的經銷商雪上加霜,最終導致經銷商對品牌失望,選擇拋棄。
向“小”而生:2025下半場精深化生存之道
面對持續高壓的外部環境,選擇“做小做精”絕非怯懦后退,而是經銷商在重重包圍下開辟新生存空間的戰略重組——由寬度擴展轉向深度精耕,將稀缺資源精準投注于高價值點。
品牌維度:聚焦核心、銳意斷舍
以能否帶來實際效益為嚴格標準,重新審視旗下品牌矩陣。果斷砍掉那些不贏利、增長乏力、消耗資源的包袱品牌,壓縮數量至3-5個以內。
選擇標準應兼顧品牌長期發展潛力、產品力、合理的利潤結構以及廠商可靠的支持能力。聚焦資源于能打硬仗的品牌身上。
渠道維度:深耕網絡、服務為王
摒棄廣而不精的渠道鋪設模式,篩選真正具有專業服務能力和忠誠度的終端伙伴深度綁定。將核心支持——如專業胎工培訓、庫存數據共享、精準營銷活動策劃、運營管理指導甚至客戶關系管理體系賦能等——向這些優質伙伴傾斜。服務能力將是經銷商在新時期立足的核心壁壘。
運營維度:精細掌控、效率突圍
運用數字化工具,實現進銷存數據透明化、實時化,以數據而非經驗驅動庫存決策,大幅降低滯銷風險,將寶貴的資金從“死庫存”中解放出來。
同時,精細化核算單個品牌、單條產品線、甚至單店的真實利潤貢獻和運營成本。唯有精確度量的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真正健康的盈利與可持續的增長。
做小,實則是為了活得更硬、更穩、更有力量。